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我国银行风险承担能力与货币政策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4-10-12 08:51

【摘要】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前,一些国家或地区较长期的低利率环境,导致金融机构贷款数量的大幅增加以及贷款风险的不断累积,加上监管未能及时跟上,最后引发泡沫。金融危机以来,学者们开始重视金融中介部门在影响货币政策传导以及实体经济运行方面的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转向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联,即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另外,央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经济过程中,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对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反应模式,制约着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和实施效果。中国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条件已经或者逐步完备,这就要求我们着重关注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那么,在我国长期持续的低利率货币环境下,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传导机制如何?这种风险承担渠道是否与银行的微观特征相关?其方向如何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本文首先从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传导路径、概念界定及影响因素方面,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的文献研究。然后,本文基于2004年——2013年我国的15家代表性商业银行的数据及宏观经济数据,构建我国不同货币政策类型下的风险承担渠道模型。根据豪斯曼检验结果,选择相应的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验证我国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及其影响因素。另外,本文将货币政策分为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两类,研究在不同货币政策类型下,是否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有所差异。然后,本文引入货币政策立场,更直接表示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进一步分析货币政策立场对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继而研究货币政策立场对于银行风险的承担效应是否与银行特征不同而有所改变。最后根据文章的实证结果及分析,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下的货币政策设计提供参考。本文基于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理论假说,建立相应模型并选取符合我国国情的变量指标,通过实证结果分析得出:首先,在我国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确实存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会催生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银行作为货币政策接受者,对货币政策反应模式并非中性。货币政策立场,即货币政策相对目标政策的相对松紧度,会明显的反向改变银行的风险承担意愿。也就是说,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可能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通过提高银行风险承担意愿放大货币政策的扩张效应,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通过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的意愿而产生较大的紧缩效应。第二,货币政策当局无论使用数量型还是价格型政策工具,只要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就会激励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作用方向一致。其次,通过对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我国银行业的风险行为具有延续性,风险承担效应会在之后一期或者更长时间内起作用。最后,银行的微观特征对风险承担渠道也确实存在影响,尤其是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本越充足的银行,其风险承担对货币政策宽紧环境的反应相对不敏感,其抵消货币政策影响的能力更强。因此,为了实现金融稳定,我国必须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协作配合,更加从容地发挥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第1章绪论

 

1.1选题研究背景

我国政府在应对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4年的经济过热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都果断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还需要凭借财政政策和行政干预才能确保经济平稳。围绕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低下的问题,大量学者聚睛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和传导机制的改进问题上,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不单有赖于货币政策的调控模式,而且有赖于金融机构等市场参加者的反应模式。如果它们不能对央行的调控做出理性反应,那么货币当局决不能依靠对中介目标的调节来实现其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就会受到阻栏,效果会被削减。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前,一些国家或地区持续处于低利率的水平,导致金融机构对经济形势的估计盲目乐观,银行业加剧竞争并降低信贷条件,放松审查借款客户还款能力标准,进而引致贷款数目的巨大增长以及贷款风险的逐步积攒,加之风险监管没能同步跟上,最终引发泡沫。

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促使人们重新检讨货币政策在金融稳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关乎金融稳定。这就使得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成为焦点,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转向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间的联系,即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

传统的信贷传导理论主要强调信贷供给的数量,不太关注信贷供给的质量。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关注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这种关注不仅体现在贷款数量上,也体现在贷款质量上。银行风险偏好对信贷质量与信贷数量的影响,也就决定了银行业的利润水平。假设这一假说成立,那么作为联系货币政策与整体经济的中介机构,银行势必会成为积聚经济风险的重要导火线。

 

1.2研究意义

金融市场以资金融通为特点,银行业通过向市场提供流动性、融通资金为市场提供新鲜血液,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银行业独特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它具有高风险性。但是,银行业的稳定性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金融业起步比较晚,发展还有欠缺,目前主要呈现出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制,银行在传导货币政策调控作用中至关重耍,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波及金融稳定。银行作为独立经营的金融机构,随着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变,其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也发生转换。特别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我国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对货币政策环境将会更敏感,在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下,控制银行业的整体风险对稳定社会整体经济也至关重耍。管理好银行风险体系,促进银行业平稳发展,其创造的经济总值必然越大。因此,充分考虎宏观货币政策对银行业风险承担的传递作用,对制定合理货币政策有参考价值,对商业银行迎接利率市场化得到来有重要意义。

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条件已经或者逐步完备。在我国央行今年来多次调整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加之金融抑制现象普遍存在,实际利率经常较低甚至经常为负值,在长期持续的低利率货币环境下,研究并证实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是保证金融稳定性的迫切现实需耍。

综上,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不仅是从行为视角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视审视,更重要的是,原有宏观经济理论及模型均忽略了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而将银行视为风险中性的被动角色,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研究关注于信贷数量而非信贷质量。从应用价值上看,对丁货币稳定,货币政策并不是完全中性的。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制定者在决策过程中应纳入对金融市场参与者风险感知及响应的考量,这对货币政策制定者和监管部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第2章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次贷危机后对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界的广泛关注与探讨。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促使人们重新检讨货币政策在金融稳定中所扮演的角色。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成为焦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转向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在阅读大量文献后,本文回顾并梳理了国内外有关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相关研究,并对其四大作用机制进行概括。

 

2.1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研究

2.1.1国外关于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研究

国外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理论研究可追溯至Keeley(1990)。Keeley(1990)在其理论假设中提出,如果某种外部冲击使得信息不对称程度下降、触发激烈竞争和信贷扩张,激励银行追逐风险更高的项目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结果将导致信贷标准的放松和银行风险资产占比的大幅度提高,最终将可能引发银行特许权价值的下降及危机发生概率的提高。

Thakor(1996)在货币政策的语境下对Keeley(1990)的假设进行了演绎,他认为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投放和银行资产组合风险的影响取决于银行在贷款和政府债券投资之间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差。如果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起债券投资收益比贷款收益下降更多,增加信贷投放的机会成本下降,银行将会增加投资组合中贷款的权重。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意愿及行为密切关联。

Rajian(2005)已经关注到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但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Rajian认为,银行之所以热衷于高风险的项目行为,可能是货币政策的低利率环境造成的。

上述早期的文献虽然给外界揭示了一条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但这些学者都没有明确提出这条新的风险承担渠道,也没有普便引起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关注。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次贷危机爆发后,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这些研究结论的学术价值和政策涵义。

次贷危机爆发后,Borio、Zhu(2008)第一次明确提出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指出货币政策立场对风险承担的影响是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之间被我们忽视的重要关系,是二者之间不可小觑的桥梁。这也激起了学术界对风险承担渠道的广泛关注。Borio、Zhu(2008)界定,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是指货币政策立场变化作用丁金融机构的风险感知或风险容忍度,继而影响其资产组合风险水平、资产定价及融资的价格和非价格条款。换言之,货币政策的外生变化对增加资产收益波动性(例如,增加信贷风险)的举措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2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界定

所谓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是指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联。根据Borio、Zhu(2008)在国际清算银行(的一篇作论文中作出的界定,是货币政策立场变化,引起政策利率的变化,继而作丁金融机构的风险感知或风险容忍度,继而影响其资产组合风险水平、资产定价及融资的价格和非价格条款。换言之,货币政策利率的外生变化对增加资产收益波动性(例如,增加信贷风险)的举措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在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概念中,两个关键词——货币政策和风险敢担的界定尤其重耍,这会有利丁我们加深对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其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调控利率等方面的措施,旨在达到或维持相关特定的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及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在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特定研究范畴下,也需要考察货币政策立场的概念。

所谓货币政策立场,是针对货币政策相较于产出或价格稳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言,货币政策到底是过紧(相对紧缩)、中性还是过松(相对宽松)的量化测度。所谓风险承担,也称为风险自留,是银行在一定条件下对自身承担风险意愿的主动选择,强调的是银行机构对于自身风险的主动把握而非被动接受,并且商业银行是通过调整资产业务结构以体现风险承担水平的变动。特指金融中介机构自己理性或者非理性的主动承担风险,以其内部资源来追逐利益或弥补损失。

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与其他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但是近期的学术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与广义信贷渠道是有所区别的,正所谓“和而不同”。广义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通过改变投资者的预期和资产价值估值来影响银行信贷投放的数量,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总产出;而风险承担渠道则是通过改变投资者风险容忍度,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信贷决策),最终作用于金融稳定。简言之,广义信贷渠道更多关注的是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投放数量的影响,而风险承担渠道重点关注的是信贷的质“量。也认为,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是独特的,由于其关注因信贷部门的金融摩擦而导致的放大机制,故而对金融加速器构成补充。

 

第3章我国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实证检验.........15

3.1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关联的影响因素......15

3.1.1宏观经济状况........15

3.1.2银行业市场结构.......15

3.1.3银行微观特征.......16

第4章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实证检验......35

4.1货币政策立场......35

4.2货币政策立场的计算......36

4.3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38

4.3.1模型的设定......38

4.3.2回归结果分析........39

第5章结论与政策建议.....49

5.1结论.......49

5.2政策建议.......50

 

第4章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实证检验

 

第三章的实证结果证实我国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即使在不同货币政策下,我国银行的风险承担渠道仍然真实存在。为了更明显更直接地表示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本章引入货币政策立场这一变量。在不同货币政策类型下,检验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关联,从而进一步对第一个核心问题做出解释。另一方面,为回答第二个核心问题,引入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微观特征的交叉项,研究不同银行特征对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

 

4.1货币政策立场

对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度量,要比对货币政策代理变量的度量更加直接,更能考察银行风险担渠道在货币政策松紧环境不同下的效果。检验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直接更形象地可以展示出在货币环境宽松紧缩的不同情况下,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机制。这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具有借鉴意义,对于央行引导货币市场有指导意义,对于稳定金融市场攸关重要。

货币政策立场,是对货币政策相较于价格和产出稳定目标而言,究竟是过于宽松、中性或过紧的量化测度,即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的相对松紧程度。货币政策立场变量的符号,取决于货币政策与目标政策的差距,体现货币政策为扩张性货币政策,还是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联,也就是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指货币政策立场变化作用于金融中介风险感知或风险容忍度,继而影响银行资产组合风险水平等。

分析货币政策立场最为广泛使用的方法,是将实际的政策行为与基于泰勒规则的政策计算作个比较。为此本文的货币政策立场采用货币政策与目标政策的差值表示,目标政策用泰勒规则下的目标规则表示,通过货币政策立场的符号来表示货币政策环境是扩张性还是紧縮性,从而更进一步研究我国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

 

第5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结论

本文通过利用2004-2013年我国15家代表性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回归分析。实证结果验证了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在我国确实存在。货币政策对于银行风险承担容忍度的影响并不是中性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货币政策对我国银行的风险承担意愿有显著影响。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实际利率水平的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明显提高。反之,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实际利率水平的提高,银行的风险偏好则相应减弱。

第二,在各种货币政策下,银行的风险承担渠道都是存在的。无论是数量型货币政策还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只要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就会激励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提高银行的风险偏好。在两种货币政策类型下,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作用方向一致。

第三,银行作为货币政策接受者,对货帀政策反应模式并非中性。货币政策相对目标政策的松紧程度,会明显的反向改变银行的风险承担意愿。货币政策立场越宽松,对银行风险水平的激励程度越大;货币政策立场越紧缩,反而会降低银行的风险偏好。这也能够进一步证实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另外,无论是在数量型货币政策还是价格型货币政策下,货币政策立场都与银行风险承担负相关。

第四,我国银行业的风险行为具有延续性,风险承担效应会在之后一期或者更长时间内起作用。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的风险会积累下来,影响金融的稳定性。

第五,银行的微观特征对风险承担渠道存在影响,尤其是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本越充足的银行,其风险承担对货币政策宽紧环境的反应相对不敏感,其抵消货币政策影响的能力更强。

因此,中央银行应该关注货币政策的变动与金融机构的关联,关注与货币政策有针对性的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同时,还应该关注资本率不同的银行间对货币政策反应的差异性。

 

5.2政策建议

为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与活力,将货币政策纳入宏观审慎的框架内,正视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角色,银行业的行为对其他领域的影响效果远超想象。我国政策当局也要深刻反思,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和风险管理方法,充分并适宜地发挥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

第一,货币政策应纳入宏观审慎的框架。

尽管加以分离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的职能,是合乎国际金融管理趋势的,但在金融幵放条件下,不可忽视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职能势在必行。Miskin(2011)提出,鉴丁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政策之间的内在交融性,央行应该扮演起“系统性监管者”的角色。央行周小川也认可这种搭配,指出我国的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视野,需要兼顾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功能。宏观审慎监管要想真正有效并稳健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必然需耍货币当局配合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合理控制社会融资环境和货币总量。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9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f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