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复叠式中高温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22:45

  本文关键词:复叠式中高温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复叠热泵 中高温热泵 空气源热泵 三通道套管壳管式冷凝蒸发器 双通道翅片管蒸发器


【摘要】:针对常规空气源热泵在低温环境下不能满足中高温加热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可适应较大加热水温和环境温度变化的复叠式中高温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复杂的变工况条件下,机组两压缩机都运行在压缩机安全运行界限内,机组可安全高效运行。通过设置双通道式翅片管蒸发器和三通道壳管套管式冷凝蒸发器,该系统的低温级循环和高温级循环相对独立,该热泵机组可复叠运行、单级单独运行、单级联合运行等多种运行模式,从而满足不同的工况和用户需求。基于压缩比2-8、排气温度小于110℃、冷凝温度大于20℃的单级循环运行界限,对系统进行了热力计算分析,确定了系统两单级循环运行范围。热力分析结果表明,蒸发温度较低,单级循环最高冷凝温度较低,且随蒸发温度降低,最高冷凝温度逐渐减小;中间温度对复叠热泵循环运行界限影响较大,当该复叠热泵以以最佳制热能效比对应的中间温度运行时,其安全运行范围较小,在合适范围内,以恒定中间温度的方式运行,可明显扩大复叠热泵循环的运行界限;固定中间温度20℃进行热力计算,得到该复叠热泵循环运行范围为:低温级循环蒸发温度-20℃~0℃,高温级循环冷凝温度40℃~75℃。根据机组的设计选型,对系统进行了数值建模及仿真计算,模拟得到该复叠热泵循环的运行范围为:环境温度-10℃~12℃,入水温度35℃~65℃。依据单级循环和复叠循环的运行界限分析结果,通过单级循环和复叠热泵循环的切换,该机组可满足空气源热泵的全部工况要求。随着入水温度的降低和环境温度的升高,复叠热泵循环制热能效比增大;复叠热泵循环制热量只和入水温度有关,且随入水温的的升高而减小。环境温度-10℃、进水温度65℃工况下,复叠热泵循环制热量为11.5kW,制热能效比为2.05。设计工况下,复叠热泵循环中间温度变化范围为12℃~15℃,中间温度越高,制热量和制热能效比越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分别以制热量优先、制热能效比优先和机组寿命优先为目标,制定了机组的三种运行策略,并对比分析了三种运行策略的加热时间、耗电量和综合制热能效比等性能参数。
【关键词】:复叠热泵 中高温热泵 空气源热泵 三通道套管壳管式冷凝蒸发器 双通道翅片管蒸发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6
  • 主要符号表16-17
  • 1 绪论17-28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7-19
  • 1.2 高温热泵工质的研究现状19-22
  • 1.2.1 纯工质的研究20-21
  • 1.2.2 混合工质的研究21-22
  • 1.3 大温升热泵系统的研究现状22-26
  • 1.3.1 多级压缩热泵的研究23-24
  • 1.3.2 单级压缩自然复叠热泵的研究24
  • 1.3.3 复叠式热泵的研究24-25
  • 1.3.4 单、双级耦合热泵的研究25
  • 1.3.5 多级串联热泵的研究25-26
  • 1.3.6 组合式热泵的研究26
  • 1.4 高温热泵系统部件的研究现状26-27
  • 1.5 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27-28
  • 2 复叠式中高温热泵系统的热力计算及分析28-51
  • 2.1 复叠热泵循环的工质筛选30-33
  • 2.2 单级循环运行界限确定33-38
  • 2.2.1 R410A循环运行界限确定及性能分析35-36
  • 2.2.2 R134a循环运行界限确定及性能分析36-38
  • 2.3 复叠热泵循环的运行界限确定及热力性能分析38-46
  • 2.3.1 复叠热泵循环中间温度的分析38-40
  • 2.3.2 最优制热能效比的复叠热泵循环40-42
  • 2.3.3 中间温度恒定的复叠热泵循环42-46
  • 2.4 复叠式中高温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模式46-49
  • 2.4.1 制热量优先的复叠热泵系统运行模式47-48
  • 2.4.2 制热能效比优先的复叠热泵系统运行模式48-49
  • 2.5 本章小结49-51
  • 3 复叠式中高温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设计51-65
  • 3.1 系统形式的确定51-53
  • 3.2 设备的选型计算53-63
  • 3.2.1 压缩机的选型53-55
  • 3.2.2 双通道翅片管蒸发器的选型计算55-60
  • 3.2.3 三通道壳管套管冷凝蒸发器的设计计算60-61
  • 3.2.4 高温级冷凝器的选择61
  • 3.2.5 节流装置的设计选型61-62
  • 3.2.6 管路的设计62
  • 3.2.7 充注量的确定62-63
  • 3.2.8 其他辅助设备的选型63
  • 3.3 复叠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设备表63-64
  • 3.4 本章小结64-65
  • 4 复叠式中高温空气源热泵机组的仿真模型65-82
  • 4.1 模型的建立65-71
  • 4.1.1 制冷剂和载冷剂物性的计算模型65-66
  • 4.1.2 压缩机模型66-68
  • 4.1.3 冷凝器换热模型68-69
  • 4.1.4 蒸发器换热模型69-70
  • 4.1.5 冷凝蒸发器换热模型70-71
  • 4.1.6 膨胀阀模型71
  • 4.2 模型中相关参数的计算71-74
  • 4.2.1 管内单相流动换热关联式71-72
  • 4.2.2 管内冷凝的换热关联式72
  • 4.2.3 管内蒸发的换热关联式72-73
  • 4.2.4 空气侧换热对流换热关联式73-74
  • 4.2.5 析湿系数的求解74
  • 4.3 部件与系统的算法流程74-80
  • 4.3.1 蒸发器的算法流程74-75
  • 4.3.2 冷凝器的算法流程75-76
  • 4.3.3 冷凝蒸发器的算法流程76-77
  • 4.3.4 单级循环算法流程77-78
  • 4.3.5 低温级定频的复叠热泵循环算法流程78-79
  • 4.3.6 低温级变频的复叠热泵循环算法流程79-80
  • 4.4 本章小结80-82
  • 5 复叠式中高温空气源热泵系统仿真及分析82-98
  • 5.1 R134a单级循环仿真结果分析82-85
  • 5.1.1 R134a单级循环运行范围82-84
  • 5.1.2 R134a单级制热循环性能84-85
  • 5.2 R410A单级循环仿真结果及分析85-88
  • 5.2.1 R410A单级循环运行范围86-88
  • 5.2.2 R410A单级制热循环性能88
  • 5.3 复叠热泵循环仿真结果及分析88-96
  • 5.3.1 复叠热泵循环运行范围89-91
  • 5.3.2 复叠热泵循环的性能91-93
  • 5.3.3 中间温度对复叠热泵循环的影响93-95
  • 5.3.4 冷凝蒸发器面积对复叠热泵循环的影响95-96
  • 5.4 复叠式中高温空气源热泵的运行范围汇总96-97
  • 5.5 本章小结97-98
  • 6 复叠式中高温空气源热泵机组的运行策略分析98-106
  • 6.1 制热量优先的运行控制策略98-99
  • 6.2 制热能效比优先的控制策略99-101
  • 6.3 机组寿命优先的运行策略101-102
  • 6.4 运行策略对比分析102-105
  • 6.5 本章小结105-106
  • 7 总结与展望106-108
  • 7.1 主要研究成果106-107
  • 7.2 工作展望107-108
  • 致谢108-109
  • 参考文献109-113
  • 附录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棱雪;许雄文;;自动复叠系统突变机理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1年10期

2 田子傲;张华;;一种两级复叠式低温冰柜的实验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2年01期

3 孙靖瑜,陆震,,李大庆;关于吸收-压缩复叠循环的研究[J];节能技术;1998年02期

4 宁静红;马一太;李敏霞;苏维成;;一种节能环保型复叠式制冷系统[J];制冷与空调;2006年01期

5 朱艳;孙晓伟;;复叠机组低温机排气冷却器的必要性及计算[J];环境技术;2006年02期

6 张芳;程有凯;赵晶玮;张紫健;;自动复叠制冷循环方式的探讨[J];冷藏技术;2009年03期

7 龙建佑;朱冬生;陈礼;;采用自然复叠制冷-40℃低温冷柜的仿真设计[J];流体机械;2007年05期

8 朱钰娟;巫江虹;王惜慧;;一种蓄热型空气源复叠式热泵热水器系统[J];制冷;2008年03期

9 习兰;刘秀芳;侯予;;-30℃/-60℃复叠低温预冷设备的设计及实验[J];低温工程;2009年02期

10 刘秀芳;王发辉;;两级复叠式低温预冷设备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J];流体机械;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靖瑜;陆震;李大庆;;关于吸收-压缩复叠循环的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七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任挪颖;晏刚;吴业正;;自复叠双温冰箱的设计与模拟计算[A];中国制冷学会2005年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忠良;杜永海;杜垲;;自然复叠系统工质浓度分析[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程有凯;张丽;;自动复叠制冷技术应用研究[A];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生龙;孟令军;衣橙;周圆;徐兆良;曹永东;陈光明;;自动复叠制冷循环中节流阀开度的试验研究[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高新华;;复叠式制冷循环的实践[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程有凯;张丽;田兴旺;舒卫华;;自动复叠制冷样机混合工质不同配比的试验[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肖传晶;刘红绍;张华;刘占杰;白文涛;;一种四级自动复叠制冷循环的试验研究[A];中国制冷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曹丹;陈光明;王勤;刘志勇;王生龙;;一种新型自动复叠制冷循环系统的实验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三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颜俊;钱伟;王维;任挪颖;晏刚;;自复叠制冷循环双温冰箱的理论与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暨中国航天低温专业信息网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冰冰;复叠制冷,节能环保更安全[N];中国食品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宁静红;R290/CO_2自然工质复叠式制冷循环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凡星;冷凝蒸发器对复叠式制冷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2 赵跃;复叠式中高温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NIKORNSAWAT PRAPATSORN(张妙香);汉泰表“周遍性、逐一”量完全复叠形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徐新星;交换型复叠空间的同调群[D];南京大学;2015年

5 朱钰娟;复叠式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动态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生龙;精馏型自动复叠式低温箱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曹丹;一种新型的自动复叠制冷循环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杨玉忠;复叠式热泵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项招鹏;复叠式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性能优化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志勇;具有精馏装置的自动复叠制冷循环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33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033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5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