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透明材料构成孔隙状建筑表皮的设计研究
本文关键词:非透明材料构成孔隙状建筑表皮的设计研究
【摘要】:在当代信息化、多元化趋势的社会背景下,传统建筑表皮界面单—的全透明和非透明状态已不能应对多样化的功能需求,上世纪80年代后,建筑师在充分发掘建筑表皮界面非透明和全透明的表现特性后,转而开始探索介于非透明和全透明之间的多元化、模糊化、多孔化的视觉状态。随着建筑加工工艺和建造施工技术的发展,建筑表皮的种类日趋丰富,金属穿孔板、拉伸板网、各种材质的网状编织物以及格栅等孔隙状建筑表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重要的表皮类型。孔隙状建筑表皮打破了以往不透明的实墙和透明的玻璃窗虚实相间的表皮形式那种绝对清晰的、虚实分明的界限,削减了传统建筑表皮不透明和透明界面之间的强烈反差,孔隙状界面呈现出多层次的、动态的、朦胧的、带有材料质感的半透明状态,这对建筑学的发展适应当代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孔隙状建筑表皮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孔隙肌理,它在具备通透性特点的同时又保证了一定程度的私密性,可以有效遮挡外界的视线进入室内,采光通风的同时也可以过滤掉强光,有效调节风、光环境,如同会呼吸的生物皮肤。多孔隙界面能促进建筑内外空问的交流与渗透,并往往能呈现出神秘的半透明特质,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使得建筑表皮更富有张力。本文研究的对象限定为由非透明材料构成的孔隙状建筑表皮,“孔隙状”是对建筑表皮形态特征的描述,在相关的研究中孔隙状表皮界面也被描述为半通透表皮界面,它是通过对非透明材料进行加工或特殊的构造处理而得到的在视觉上产生半透明效果的多孔隙建筑表皮。本文对孔隙状建筑表皮的研究,关注对非透明材料组成的建筑表皮的孔隙状“半透明”特性的发掘,侧重从材料、构造与形式的逻辑关系研究孔隙状表皮设计,先介绍它的基本特征,包括外在特征、视知觉特征以及孔隙肌理构成特征三方面,然后以材料特性和相关建造工艺为研究基础,分成穿孔、拉伸成孔、编织、透空砌筑和线性杆件构成(格栅和百叶)五种方式重点分析了每一种构成方式的材料与构造特点,并结合相应的建成案例分析孔隙状表皮中材料构成以及构造方式的意义,接着从环境、空间、功能和文化四方面阐述设计动因以及发展趋势,最后总结设计内容,希望能为孔隙状建筑表皮设计提供一定的方法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非透明材料 建筑表皮 孔隙状 半透明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选题背景8-9
- 1.1.1 表皮多元化趋势下的“孔隙”现象8-9
- 1.1.2 建筑师的“孔隙”创作热潮9
- 1.2 图示解析:孔隙与半透明的关系9-11
- 1.2.1 透明材料向朦胧半透光的半透明转换10-11
- 1.2.2 非透明材料向孔隙半通透的半透明转换11
- 1.3 论题概念解析与限定11-12
- 1.4 研究现状12-13
- 1.5 研究意义13-14
- 1.6 研究方法14
- 1.7 论文内容和框架14-16
- 第二章 孔隙状建筑表皮的基本特征16-24
- 2.1 孔隙状表皮的外在特征16-17
- 2.1.1 孔隙性16
- 2.1.2 层次性16-17
- 2.1.3 整体性17
- 2.2 孔隙状表皮的视知觉特征17-21
- 2.2.1 “孔隙肌理”的可视性半透明18-19
- 2.2.2 可变的视觉体验19-20
- 2.2.3 光影效果20-21
- 2.2.4 轻透感21
- 2.3 孔隙状表皮界面的肌理形态构成特征21-23
- 2.3.1 灵动的点22
- 2.3.2 运动的线22-23
- 2.3.3 延展的面23
- 2.4 小结23-24
- 第三章 孔隙状建筑表皮的材料组成及构造方式24-62
- 3.1 穿孔24-32
- 3.1.1 材料与应用24-27
- 3.1.2 构造特点27-28
- 3.1.3 典型案例分析28-32
- 3.2 切拉成孔(板网)32-36
- 3.2.1 材料与应用32-33
- 3.2.2 构造特点33-34
- 3.2.3 典型案例分析34-36
- 3.3 编织36-43
- 3.3.1 材料与应用36-38
- 3.3.2 构造特点38-40
- 3.3.3 典型案例分析40-43
- 3.4 线材杆件构成(格栅与百叶)43-52
- 3.4.1 材料与应用43-47
- 3.4.2 构造特点47-48
- 3.4.3 典型案例分析48-52
- 3.5 透空砌筑52-61
- 3.5.1 材料与应用52-56
- 3.5.2 构造特点56-58
- 3.5.3 典型案例分析58-61
- 3.6 小结61-62
- 第四章 孔隙状建筑表皮的设计动因62-74
- 4.1 孔隙状表皮与环境62-64
- 4.1.1 消隐与融合62-63
- 4.1.2 互动63
- 4.1.3 城市环境中形体边界的柔化63-64
- 4.2 孔隙状表皮与空间64-66
- 4.2.1 “围”与“透”之间64-65
- 4.2.2 空间延伸65-66
- 4.3 孔隙状表皮与功能66-68
- 4.3.1 使用功能对应不同程度的透明66
- 4.3.2 改善室内光环境66-67
- 4.3.3 调节与过滤自然气候67-68
- 4.4 孔隙状表皮与文化内涵68-72
- 4.4.1 “透”出传统老建筑活力69-70
- 4.4.2 传统样式的半透明重构70-71
- 4.4.3 地域文化的表达71-72
- 4.4.4 现代文化的革新——标志性、艺术性、时尚性72
- 4.5 小结72-74
- 第五章 孔隙状建筑表皮的发展趋势与设计内容总结74-84
- 5.1 孔隙状建筑表皮的发展趋势74-79
- 5.1.1 参数化趋势74-75
- 5.1.2 智能化趋势75-76
- 5.1.3 媒介化趋势76-77
- 5.1.4 单元化趋势77-79
- 5.2 孔隙状建筑表皮的设计内容总结79-82
- 5.2.1 表皮材料的选用79-80
- 5.2.2 孔隙肌理的刻画80-81
- 5.2.3 构造方式的设计81-82
- 5.3 小结82-84
- 总结84-86
- 致谢86-88
- 主要参考文献88-90
- 插图和附表清单90-94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94-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春芳;;建筑表皮“形”的不确定性研究[J];南方建筑;2006年08期
2 孙超法;;当代建筑表皮设计的三个趋势[J];建筑创作;2007年01期
3 甘立娅;;认识建筑表皮的多种维度[J];高等建筑教育;2007年03期
4 游永椿;;建筑表皮发展浅析[J];山西建筑;2008年01期
5 汤敏芳;;表皮的解读[J];山西建筑;2008年27期
6 黄友珍;;浅析建筑表皮设计[J];中华建设;2008年09期
7 宿忠臣;;建筑表皮的二象性特质分析[J];工业建筑;2009年02期
8 李东浩;田家琳;;浅谈建筑表皮[J];山西建筑;2009年21期
9 张金歌;封心宇;;现代建筑表皮材料的语言表达[J];中外建筑;2009年07期
10 罗小平;;建筑表皮地域性设计研究与分析[J];商品与质量;2009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铁军;;试论建筑表皮研究[A];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郝峻弘;周凡;;浅析建筑表皮色彩创作手法[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李静;刘煜;;办公建筑表皮的绿色生态改造研究[A];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4年
4 张玉军;荣华;;固态照明在建筑表皮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A];海峡两岸第十九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自强 李建成(作者单位:浙江舜杰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表皮设计初探[N];建筑时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李雪林;未来的房子会这样花俏吗[N];文汇报;2010年
3 程雪松;画皮·画骨·画心[N];建筑时报;2013年
4 小山 吴洁 林林 李萌 刘东;何为建筑表皮?[N];中华建筑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俞天琦;当代建筑表皮信息传播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王嘉亮;仿生·动态·可持续[D];天津大学;2011年
3 李保峰;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建筑表皮之可变化设计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陈志毅;信息时代建筑非线性三维形态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宋协伟;转形·转型[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倩;建筑表皮与结构系统的分离与整合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2 何晓斌;当代非线性建筑表皮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孙颖;当代建筑表皮的结构艺术表现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4 邹静;当代建筑表皮的平面构成表现形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史清俊;砖石材料在建筑表皮中的美学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6 吴丹丹;建筑表皮设计在现代展览型建筑中的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穆丹丹;建筑表皮的艺术表现性及其情境特征[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8 许义慧;基于建构层面的建筑表皮选择与生成[D];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
9 叶子新;新媒体时代建筑表皮媒介语言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10 关惠文;消费文化语境下建筑表皮的媒体性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085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085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