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广东省高要地区“八卦”形态聚落生成内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7 16:03

  本文选题:“八卦”形态聚落 切入点:聚落形态 出处:《城市规划》2015年07期


【摘要】:广东省高要地区有多个"八卦"形态的聚落,长期以来,官方宣传与部分学者认为这些聚落的营造理念来源于太极八卦思想,认为它们是模拟太极八卦。通过空间观测技术,本文初步定义了"八卦"形态聚落的概念,统计出高要地区"八卦"形态聚落的数量与方位,描绘出其分布范围与总平面图。通过田野调研和图解分析,发现"八卦"形态聚落的道路、建筑、数理、方位等与八卦图式皆有大量不符之处,模仿八卦图式的传说有穿凿附会之嫌。"八卦"形态聚落有明显的防灾和适应社会形态的优势。其生成有防止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内因,在发展过程中适应了社会形态,并受太极八卦与风水观念等影响,形成了当前的这种特殊形态。营造最优生存环境是"八卦"形态聚落的本质追求。
[Abstract]:There are many "gossip" settlements in Gaoxiao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For a long time, the official propaganda and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idea of building these settlements originates from Taiji gossip thought that they are simulated Taiji gossip.Through space observ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gossip" form settlement, statistics the number and orientation of "gossip" form settlement in Gaodao area, and describes its distribution range and total plan map.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graphic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eight diagrams" form of settlement road, architecture, mathematics, orientation and so on.The "gossip" settlement has obvious advantage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adaptation to social formation.It has the internal causes to prevent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 adapts to the social form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is influenced by Taiji gossip and geomantic concepts, forming this special form.Creating the best living environment is the essential pursuit of "gossip" form settlement.
【作者单位】: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艺教研室;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ZH218) 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分类号】:C912.82;TU982.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彝馨;吕唐军;;聚落形态演变与防洪功能变化的关系——以广东高要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4年03期

2 伍国正;;中国古代城市安全防御体系研究[J];《规划师》论丛;2014年00期

3 吴庆洲;李炎;吴运江;刘小刚;;城水相依显特色,排蓄并举防雨潦——古城水系防洪排涝历史经验的借鉴与当代城市防涝的对策[J];城市规划;2014年08期

4 袁琳;;传统调适经验对当代人居环境洪涝减灾的启示——古代都江堰灌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4年08期

5 杨冬冬;刘海龙;;福州城市防洪体系空间规划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14年08期

6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年06期

7 唐元平;衷海燕;;民国时期西江三角洲的水利开发与围际纷争[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8 周彝馨;李晓峰;;移民聚落社会伦理关系适应性研究——以广东高要地区“八卦”形态聚落为例[J];建筑学报;2011年11期

9 衷海燕;;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堤围管理与基层权力体系——以景福围为中心[J];农业考古;2009年04期

10 衷海燕;;乙卯水灾与近代珠江三角洲水事管理新格局——以西江下游高要县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彝馨;李晓峰;;移民聚落社会伦理关系适应性研究——以高要地区“八卦”形态聚落为例[A];第六届优秀建筑论文评选[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忠忠;基于气候适应性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旭;西南地区城市历史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冯江;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吴薇;近代武昌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潘建非;广州城市水系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6 徐俊辉;明清时期汉水中游治所城市的空间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吴左宾;明清西安城市水系与人居环境营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杨青娟;基于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城市建成区绿地系统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9 徐俊辉;明清时期汉水中游治所城市的空间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达婷;传统城镇风景空间环境协同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渊;转型与重构[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徐丽;明清肇庆城市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D];暨南大学;2011年

3 蒋超;近代中山城市形态发展演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振华;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特色街区保护规划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吴茜华;泰州城市水系变迁与城市形态演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黎小文;城市总体规划在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高万芬;服饰演变的历史地理学思考[D];暨南大学;2010年

8 杨凡;从冯氏家族的兴衰看岭南汉族社会的嬗变[D];云南大学;2010年

9 李国琴;江汉平原历代防洪方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廖睿;基于湖山范式的城市风景公园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富政;;巴蜀聚落民俗探微[J];南方建筑;2008年05期

2 谭刚毅;;篇首语[J];新建筑;2010年05期

3 魏羽力;许昊;;大运河聚落的遗产要素与价值评估——以扬州段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0年08期

4 孙静;孙长城;;徽州聚落的人文特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陈倩;;云南诺邓山地聚落空间解析[J];小城镇建设;2011年07期

6 林志森;;厦金两地宗族聚落形态比较研究——以整饬规划型宗族聚落为例[J];新建筑;2011年05期

7 浦欣成;王竹;;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国内聚落研究综述[J];建筑与文化;2012年11期

8 王绚,黄为隽,侯鑫;山西传统堡寨聚落研究[J];建筑学报;2003年08期

9 王绚;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J];建筑师;2003年04期

10 姚志琳;从类型开始——探析聚落精神在场地中的重构[J];建筑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武廷海;;从聚落形态的演进看中国城市的起源[A];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C];2001年

2 王庆庆;;和田地区乡土聚落形态研究——以卡巴克阿斯坎村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3 陈淳;;聚落形态与城市起源研究[A];都市文化研究(第3辑)——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C];2007年

4 钱云;胡依然;;国外乡土聚落形态研究进展纵览[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宋功明;韩晓莉;;基于庭院的聚落生态安全模式——以延安市雷谷川山地型聚落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马敏敏;贾鑫;张占仓;;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新石器-青铜时代聚落形态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周详;;论社会结构与丹巴嘉绒藏寨的聚落形态[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8 陈勇;;四川西部山区民族聚落生态分区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万洪瑞;;略论红山文化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性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张先进;;汶川大地震对藏、羌村寨聚落的破坏与恢复思考[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昀;为什么关注聚落?[N];中华建筑报;2011年

2 王红星;长江中游地区城壕聚落的源起、功能及其对文明进程的作用[N];中国文物报;2002年

3 记者 程思远;王昀:聚落的多样性正是世界的多样性[N];中华建筑报;2011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王震中;“聚落三形态演进”说[N];光明日报;2013年

5 何驽;史前古城与中心聚落的关系[N];中国文物报;2002年

6 北京大学 燕生东;关于判定聚落面积、等级问题的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7年

7 严文明;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演变的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1年

8 通讯员 吴建勋;湖州发现大型马桥文化聚落[N];浙江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小庚;追寻历史 探源真相[N];临汾日报;2011年

10 许宏;早期城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N];中国文物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张以红;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4 陈朝云;商代聚落体系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5 郑韬凯;从洞穴到聚落[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康;地域环境制约下的聚落生存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2 李炎;河南传统堡寨式聚落初探[D];郑州大学;2005年

3 成旭华;聚落式校园形态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谭明;吴堡窑洞古城聚落形态的研究与保护[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5 奚雪松;西南丝绸之路驿道聚落传统与现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6 蔡超;两周时期齐鲁两国聚落形态研究[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6年

7 周燕芳;历史时期丽江大研纳西族聚落形态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兴亮;襄樊南漳地区堡寨聚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罗一南;明代海防蒲壮所城军事聚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马津;新聚落设计实践与反思[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2年



本文编号:1719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719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9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