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小跨高比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9 04:26

  本文选题: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 切入点:带板连梁 出处:《建筑结构学报》2015年02期


【摘要】:通过7个小跨高比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连梁跨高比、钢板配钢率以及楼板等因素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连梁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等。结果表明:相比于不考虑楼板小跨高比PRC连梁,考虑楼板小跨高比PRC连梁增大了连梁的开裂位移,显著提高了连梁的受剪承载力和耗能能力,考虑楼板连梁试件相比于不考虑楼板连梁试件受剪承载力提高了18.03%,破坏时对应的累积耗能是后者的1.66倍;连梁钢板的破坏包括梁墙交界区钢板的开裂和钢板的局部屈曲,钢板的局部屈曲可分为钢板边缘发生的受压局部屈曲和钢腹板的剪切局部屈曲;小跨高比PRC连梁试件的剪压比实测值为0.20~0.30,相应的剪压比设计值为0.39~0.59,内嵌钢板显著提高了小跨高比连梁的剪压比限值。
[Abstract]:Based on the pseudo-static tests of seven steel / 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with small span height ratio, the effects of the ratio of span to height, steel plate ratio and floor slab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the composite beams are studied. The failure process and failure form of the connected beams are analyzed.Bearing capacity, deformation capac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etc.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PRC continuous beam with small span to height ratio, the crack displacement of continuous beam is increased by considering PRC beam with small span height ratio, and the shear bearing capac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continuous beam are greatly improved.Considering that the shear capacity of the slabs connected with beams is increased by 18.03 and the cumulative energy consumption during failure is 1.66 times of the latter, the failure of steel plates with beams and beams includes the cracking of steel plates at the junction of beams and walls and the local buckling of steel plates.The local buckling of steel plate can be divided into compression local buckling at the edge of steel plate and shear local buckling of steel web plate.The measured shear / compression ratio of PRC continuous beam with small span / height ratio is 0.20 ~ 0.30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value of shear / compression ratio is 0.39 ~ 0.59. The shear / pressure ratio limit of small span / height ratio continuous beam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embedded steel plate.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380,51478382)
【分类号】:TU973.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梁兴文;李方圆;张涛;邓明科;;新配筋方案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12期

2 张云鹏;曹万林;张建伟;董宏英;王立长;;内藏钢桁架深连梁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0年02期

3 傅剑平;皮天祥;韦锋;陈文科;白绍良;;钢筋混凝土联肢墙小跨高比复合斜筋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劲松;姚勇;邹银生;;钢框架梁柱改进型节点力学性能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2 李景海;刘清霞;;冻融条件下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正拉粘结性能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周玉石;贾新;袁勇;;面向对象方法实现混凝土框架推覆试验[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4 赵根田;高鹏;马常宏;;冷弯型钢抗弯斜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5 王代;王勇智;;桥头搭板的室外试验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杨世聪;王福敏;钟建国;童代伟;;基于钢管砼拱桥病害试验探讨其主拱强度计算公式的修正[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杨基好;赵永军;罗俊礼;李军;徐志胜;;沪杭客专32m箱梁徐变试验相似模型设计方法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8 刘超;陈平;张兴虎;王道勇;;40m全钢抱杆试验研究与分析[J];电力建设;2008年07期

9 周长斌;朱佳宁;李红星;白国良;;新型火电厂主厂房混合结构异型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10 黄炜;张会会;姚谦峰;席秋红;;不同内填材料的生态复合墙体破坏模式[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孙家瑛;眭少峰;;上海长江隧桥斜拉桥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及应力监测分析[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艳霞;王路遥;司建超;叶全喜;刘力力;;钢框架梁端梯形翼缘加宽型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东;眭少峰;;上海长江隧桥斜拉桥承台裂缝监测及分析[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4 高丹盈;刘元展;李趁趁;赵科;;特定条件下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研究[A];FRP与结构补强——'05全国FRP与结构加固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5年

5 侯蕾;郝际平;董子建;孙彤;;十字加劲肋钢板剪力墙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黄光宏;刘建飞;冯远红;刘杰;姜忻良;姜晓峰;;扩展集装箱式活动房结构静力试验与分析[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迅;王燕;张百悦;;非对称加强式节点抗震性能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赵根田;李倩;;冷弯薄壁C型钢屋脊节点抗震性能研究[A];'2012中国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子文;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受力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代建波;空间网格结构地震响应主动控制理论与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高波;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姜磊;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挠度的试验研究与分析控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峰;钢板剪力墙抗震性能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董振平;钢管混凝土双肢柱肩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于婧;施工缝的模型化及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程云;砌块填充墙平面外抗震性能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苏健;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砼梁力学性能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10 李亚琦;电瓷型高压电气设备体系抗震性能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逯见;筒承式立筒群仓结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刘鑫;舟山370m高塔抱杆现场试验和结果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余萍;悬吊质量体系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王路遥;钢框架梁柱改进型刚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5 庞乃勇;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托梁受力性能及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姜作杰;Y型偏心支撑钢框架性能的实体有限元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刘顶平;FRP加固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及破坏分析[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钟正;铁路路堤震陷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尹雪倩;京沪高速铁路96m下承式钢箱系杆拱桥模型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肖金敏;大跨度钢—混组合桁架节点静力性能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廖飞宇;陶忠;韩林海;;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简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5期

2 曹万林;范燕飞;张建伟;常卫华;郑同亮;;不同轴压比下内藏钢桁架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4期

3 常林润;;高层剪力墙结构连梁抗震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工业建筑;2007年02期

4 梁兴文;刘清山;李萍;;新配筋方案小跨高比连梁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7年12期

5 龚炳年,方鄂华;反复荷载下联肢剪力墙结构连系梁的性能[J];建筑结构学报;1988年01期

6 陈云涛,吕西林;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试验和理论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3年04期

7 龚炳年,方鄂华;连系梁位移全过程试验与分析研究[J];建筑科学;198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韦锋;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性态的识别[D];重庆大学;2005年

2 皮天祥;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试验和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文科;基于非线性动力分析的八度区一级框—剪和框—筒结构抗震规定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2 王智勤;配有500MPa级钢筋对角斜筋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对比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王建;配置特定钢筋的剪力墙小跨高比洞口连梁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东;;浅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连梁超筋的解决办法[J];广西城镇建设;2007年11期

2 李珊;程建立;蒋悦;;浅谈高层建筑结构中的连梁[J];才智;2010年14期

3 刘岩;邓志恒;谭宇胜;;几种连梁结构体系的比较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7年01期

4 刘岩;谭宇胜;;新型组合连梁的基本动力特性研究[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吕沅洪;;高层混凝土结构连梁的超筋处理[J];天津化工;2009年05期

6 肖振军;;高层建筑中连梁配筋计算和构造措施[J];广东建材;2010年12期

7 付勇;;浅论连梁[J];四川建材;2011年01期

8 陈云涛;;双连梁的等效分析[J];建筑结构;2011年S1期

9 王昌兴;严涛;沈军;;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连梁抗剪截面不足时的配筋设计[J];建筑结构;2006年07期

10 胥玉祥;谢贺;黄海荣;;高层建筑连梁设计方案选取与优化[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欣;乔清朝;;简议连梁超限处理[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2 陈云涛;;双连梁的等效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朱勇;周云;;钢板与钢筋混凝土连梁的组合协同作用机理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姜忻良;宣波;;剪力墙结构中双连梁的转角刚度等效方法[A];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5 郭秉山;王海飞;闫月梅;张成林;;剪力墙连梁在循环荷载下的受力性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胥玉祥;朱玉华;赵昕;;新型内嵌铅芯耗能连梁[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范重;李波;范学伟;;超高层建筑剪力墙短连梁有效配筋形式研究[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晋辉;吴伟田;;延性连梁设计浅议[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9 李杰臣;苏园园;;高层剪力墙中连梁的设计[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海洋;李璐;;关于剪力墙结构中连梁常见问题的探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副秘书长名单[N];湛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小雷;带刚性连梁的双肢剪力墙及其结构控制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凤香;高层建筑剪力墙连梁受力性能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2 赵元业;单连梁与双连梁有限元对比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3 李聪;双连梁与等效刚度模型的有限元对比分析[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4 潘志明;高层建筑剪力墙钢组合桁架连梁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5 刘岩;新型组合连梁控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6 孙益欢;考虑楼板作用的钢筋混凝土双连梁有限元分析[D];天津城建大学;2014年

7 井晓娟;型钢混凝土连梁受力性能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8 徐冬晓;钢桁架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9 张刚;钢板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10 胡启;双肢剪力墙连梁的抗震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24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724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9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