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式居住综合体街道空间活力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8 19:25
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急速发展而不断转化与变迁,对居住建筑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为解决职住不平衡、土地利用不集约等问题,在居住建筑发展领域,开放共享的街区式居住综合体模式已与传统住区模式并存。随着功能混合开发、高强度开发、小街区开发等开发模式的盛行,建筑越来越以超大尺度、极大高度、不易亲近的姿态出现,所以在街区式居住综合体中,关乎人们交通、游憩、娱乐等使用功能的街道空间的活力尤为重要。而且,街道活力也逐渐被“互联网+”的生活方式及出行方式等不同因素所削弱。因此,研究街道活力的影响因素以期获得基于街道活力提升的街区式居住综合体的建筑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从街区式居住综合体和街道活力的理论研究出发,通过街区式居住综合体与相似建筑类型的对比分析,总结出街区式居住综合体街道空间活力的特点;对于街道活力的研究方面,从街道活力的内涵、街道活力的外在表征及街道活力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展开,然后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前期的实地调研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法。具体研究分析过程从两个角度入手,首先从设计者的角度,总结出街区式居住综合体中与建筑本身相关的街道活力影响因素的量化指标,并确定具体的量化方法...
【文章来源】: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0年-2019年我国流动人口柱状图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图1.12010年-2019年我国流动人口柱状图图1.2租房人群年龄分布柱状图另外,90后、95后这些主流消费人群的生活方式也较独特。首先,由于工作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家不再只是休息睡觉的地方,也兼顾工作场所,因此,他们要求自主性与灵活性较高的居住空间,并希望对其有充分的支配权与使用权;其次,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很多家务劳动社会化,这就要求居住空间具有完备且精细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最后,青年人群希望居住空间环境兼具私密性与开放性,以带来领域感的同时满足社会交往等开放性活动。(3)家庭结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大城市家庭结构逐渐缩小,对居住空间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数据研究表明,从2020年到2050年,城镇化率的平稳推进使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但城镇家庭户均规模在不断缩小(如表1.1)。从1998年平均每户3.2人,预计2050将下降到平均每户2.3人[2]。表1.12020-2050年我国人口和家庭结构变迁情况年份人口/亿城镇化率/%城镇人口/百万城镇家庭户均规模/人201013.4150.06712.85202013.9760.08382.75203513.6875.010262.50205012.7080.010162.301.1.3开放街区形式的空间优势开放式街区的规模一般为1-2公顷,最大不超过5公顷,越靠近城市中心地区越校开放街区在交通方面将车行与人行有效组织,形成大量尺度宜人且连续的公共空间,增加了街区中的步行空间体验感(如图1.3)。另外,与封闭式街区相比,开放式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日本冬云集合住宅东京代官山居住综合体香港太古广场图1.5早期街区式居住综合体实例1.5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1.5.1研究方法根据琳达·格鲁特和大卫·王在《建筑学研究方法》一书中介绍了建筑学的7种研究策略[26],本文前期在居住综合体、街道活力等概念及其特点的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活力评价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主要采用了实地调查与理论推演相结合的方法;问题总结及设计方法总结主要运用了总结归纳法。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1)文献分析法:通过文献查阅对研究对象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研究,比较分析街区式居住综合体与住宅小区、街区式住区、集中式居住综合体在建筑布局、道路系统、功能关系、居住空间、公共空间等方面的区别,提出对街区式居住综合体公共空间研究的主要内容,即街道空间活力的设计研究,并总结出其街道特点。(2)实地调查与理论推演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使用人群的居住行为特征及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分析,再结合国内外已有理论的研究,总结出街区式居住综合体的街道活力内涵及其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影响街道活力的构成要素,并对其进行指标量化。(3)总结归纳法:通过运用以上量化标准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得出相关的构成要素对街区式居住综合体街道空间活力的影响,同时运用使用后评价从使用者的角度进行评价,将量化评价结果与同一样本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研究对象存在的问题,从建筑学及城市设计的角度,总结出基于街道活力提升的在功能复合、开放共享、整合城市、场所营造等方面的街区式居住综合体的建筑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20—2050:中国城镇住房市场发展趋势与目标[J]. 邓郁松,邵挺.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08)
[2]基于空间数据的北京二环内夜间街道活力与影响因素分析[J]. 裴昱,吴灈杭,唐义琴,李婷婷,龙瀛. 城市建筑. 2018(09)
[3]步行通达性对街区空间活力与交往的影响[J]. 刘星,盛强,杨振盛. 上海城市规划. 2017(01)
[4]关于开放街区的讨论[J]. 杨保军. 城市规划. 2016(12)
[5]街道界面形态规划控制之“贴线率”探讨[J]. 周钰. 城市规划. 2016(08)
[6]北京街道活力:测度、影响因素与规划设计启示[J]. 郝新华,龙瀛,石淼,王鹏. 上海城市规划. 2016(03)
[7]基于百度地图热力图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J]. 吴志强,叶锺楠. 城市规划. 2016(04)
[8]街道活力的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成都为例[J]. 龙瀛,周垠. 新建筑. 2016(01)
[9]基于步行者视角的街道底层界面研究——以上海市淮海路为例[J]. 陈泳,赵杏花. 城市规划. 2014(06)
[10]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设计探讨[J]. 薛廷熙,王健. 城市建筑. 2014(04)
博士论文
[1]街道界面形态的量化研究[D]. 周钰.天津大学 2012
[2]“合”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D]. 王桢栋.同济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商业中心区综合体建筑界面与周边街道活力的关联研究[D]. 费保海.重庆大学 2018
[2]基于居住行为的生活性街道要素对活力的影响研究[D]. 黄丹.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3]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街道活力测度与影响机制研究[D]. 方永华.东南大学 2018
[4]青年租赁公寓共享性设计研究[D]. 赵奔.重庆大学 2018
[5]基于功能混合思想的城市居住综合体设计研究[D]. 秦宁.深圳大学 2017
[6]城市生活性街道步行停留活动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 胡亚飞.重庆大学 2017
[7]街区式居住综合体建筑设计研究[D]. 王妍.北京建筑大学 2017
[8]基于场所精神的生活性街道空间设计研究[D]. 张喆.清华大学 2017
[9]现代生活性街道界面对步行停憩活动影响研究[D]. 覃茜.重庆大学 2015
[10]事件空间与场所活力[D]. 郑爽.厦门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05551
【文章来源】: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0年-2019年我国流动人口柱状图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图1.12010年-2019年我国流动人口柱状图图1.2租房人群年龄分布柱状图另外,90后、95后这些主流消费人群的生活方式也较独特。首先,由于工作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家不再只是休息睡觉的地方,也兼顾工作场所,因此,他们要求自主性与灵活性较高的居住空间,并希望对其有充分的支配权与使用权;其次,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很多家务劳动社会化,这就要求居住空间具有完备且精细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最后,青年人群希望居住空间环境兼具私密性与开放性,以带来领域感的同时满足社会交往等开放性活动。(3)家庭结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大城市家庭结构逐渐缩小,对居住空间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数据研究表明,从2020年到2050年,城镇化率的平稳推进使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但城镇家庭户均规模在不断缩小(如表1.1)。从1998年平均每户3.2人,预计2050将下降到平均每户2.3人[2]。表1.12020-2050年我国人口和家庭结构变迁情况年份人口/亿城镇化率/%城镇人口/百万城镇家庭户均规模/人201013.4150.06712.85202013.9760.08382.75203513.6875.010262.50205012.7080.010162.301.1.3开放街区形式的空间优势开放式街区的规模一般为1-2公顷,最大不超过5公顷,越靠近城市中心地区越校开放街区在交通方面将车行与人行有效组织,形成大量尺度宜人且连续的公共空间,增加了街区中的步行空间体验感(如图1.3)。另外,与封闭式街区相比,开放式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日本冬云集合住宅东京代官山居住综合体香港太古广场图1.5早期街区式居住综合体实例1.5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1.5.1研究方法根据琳达·格鲁特和大卫·王在《建筑学研究方法》一书中介绍了建筑学的7种研究策略[26],本文前期在居住综合体、街道活力等概念及其特点的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活力评价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主要采用了实地调查与理论推演相结合的方法;问题总结及设计方法总结主要运用了总结归纳法。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1)文献分析法:通过文献查阅对研究对象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研究,比较分析街区式居住综合体与住宅小区、街区式住区、集中式居住综合体在建筑布局、道路系统、功能关系、居住空间、公共空间等方面的区别,提出对街区式居住综合体公共空间研究的主要内容,即街道空间活力的设计研究,并总结出其街道特点。(2)实地调查与理论推演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使用人群的居住行为特征及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分析,再结合国内外已有理论的研究,总结出街区式居住综合体的街道活力内涵及其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影响街道活力的构成要素,并对其进行指标量化。(3)总结归纳法:通过运用以上量化标准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得出相关的构成要素对街区式居住综合体街道空间活力的影响,同时运用使用后评价从使用者的角度进行评价,将量化评价结果与同一样本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研究对象存在的问题,从建筑学及城市设计的角度,总结出基于街道活力提升的在功能复合、开放共享、整合城市、场所营造等方面的街区式居住综合体的建筑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20—2050:中国城镇住房市场发展趋势与目标[J]. 邓郁松,邵挺.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08)
[2]基于空间数据的北京二环内夜间街道活力与影响因素分析[J]. 裴昱,吴灈杭,唐义琴,李婷婷,龙瀛. 城市建筑. 2018(09)
[3]步行通达性对街区空间活力与交往的影响[J]. 刘星,盛强,杨振盛. 上海城市规划. 2017(01)
[4]关于开放街区的讨论[J]. 杨保军. 城市规划. 2016(12)
[5]街道界面形态规划控制之“贴线率”探讨[J]. 周钰. 城市规划. 2016(08)
[6]北京街道活力:测度、影响因素与规划设计启示[J]. 郝新华,龙瀛,石淼,王鹏. 上海城市规划. 2016(03)
[7]基于百度地图热力图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J]. 吴志强,叶锺楠. 城市规划. 2016(04)
[8]街道活力的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成都为例[J]. 龙瀛,周垠. 新建筑. 2016(01)
[9]基于步行者视角的街道底层界面研究——以上海市淮海路为例[J]. 陈泳,赵杏花. 城市规划. 2014(06)
[10]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设计探讨[J]. 薛廷熙,王健. 城市建筑. 2014(04)
博士论文
[1]街道界面形态的量化研究[D]. 周钰.天津大学 2012
[2]“合”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D]. 王桢栋.同济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商业中心区综合体建筑界面与周边街道活力的关联研究[D]. 费保海.重庆大学 2018
[2]基于居住行为的生活性街道要素对活力的影响研究[D]. 黄丹.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3]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街道活力测度与影响机制研究[D]. 方永华.东南大学 2018
[4]青年租赁公寓共享性设计研究[D]. 赵奔.重庆大学 2018
[5]基于功能混合思想的城市居住综合体设计研究[D]. 秦宁.深圳大学 2017
[6]城市生活性街道步行停留活动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 胡亚飞.重庆大学 2017
[7]街区式居住综合体建筑设计研究[D]. 王妍.北京建筑大学 2017
[8]基于场所精神的生活性街道空间设计研究[D]. 张喆.清华大学 2017
[9]现代生活性街道界面对步行停憩活动影响研究[D]. 覃茜.重庆大学 2015
[10]事件空间与场所活力[D]. 郑爽.厦门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05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005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