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影响域与社区生活圈的空间耦合——以山地城市环境重庆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07 14:43
基于重庆轨道交通和地形地貌数据面板,以步行行为-环境为视角,构建站点影响域和社区生活圈空间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rcgis测算邻近度、耦合度、协调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研究表明:重庆轨道站点与周边社区空间的连通度已达到较高水平,但耦合度和协调度普遍较低,且在不同区域三者差异悬殊。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山地城市链接空间的建设方针和发展对策,以期实现公共交通、高密度和良好空间体验之间的平衡,塑造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文章来源】: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34(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15 min站点影响域
社区生活圈作为一种新兴的规划概念,基于不同的界定方式所得出的空间划分大相径庭。故本文为能将站点影响域与社区生活圈进行联系与比较,重新界定了社区生活圈。同样地,社区生活圈是以社区为中心、15 min步行距离为半径,包含一系列居民活动的空间范围。它强调承载各种基本活动的空间场所需要在15 min步行范围内可达。其也根据居民的步行距离分别划分为“15min生活圈居住区”“10 min生活圈居住区”和“5min生活圈居住区”(如图2所示)。1.3 站点影响域和社区生活圈的空间耦合
第1类理想步行范围。理想环境及其步行范围如图3、4所示。在平地环境中,理论上行人15 min可达范围可以形成一个半径为900 m的圆(人的平均步行速度取1 m/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J]. 于一凡. 城市规划. 2019(05)
[2]中国TOD发展模式的再探讨[J]. 陈学武,安萌. 交通工程. 2018(05)
[3]站城一体化视角下的轨交地块开发与空间效能研究——以上海三个轨交站为例[J]. 唐枫,徐磊青.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03)
[4]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特征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对策研究[J]. 李萌. 城市规划学刊. 2017 (01)
[5]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柴彦威,张雪,孙道胜. 城市规划学刊. 2015(03)
[6]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接驳”概念的建立及其特性[J]. 褚冬竹,何青铭,魏书祥. 新建筑. 2015(02)
[7]基于公共设施角度的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熊薇,徐逸伦. 现代城市研究. 2010(12)
[8]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耦合[J]. 潘海啸,任春洋. 时代建筑. 2009(05)
[9]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的空间耦合关系——以上海市为例[J]. 潘海啸,任春洋. 城市规划学刊. 2005(04)
[10]基于“日常生活圈”的我国城市地域系统的重建[J]. 袁家冬,孙振杰,张娜,赵哲. 地理科学. 2005(01)
硕士论文
[1]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微循环空间研究[D]. 胡亚男.华中科技大学 2017
[2]轨道交通站点核心影响域空间安全与城市设计策略[D]. 曾渝京.重庆大学 2016
[3]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异用行为分析与精细化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 马可.重庆大学 2016
[4]重庆轨道站点周边地区空间利用研究[D]. 赵畅.重庆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82038
【文章来源】: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34(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15 min站点影响域
社区生活圈作为一种新兴的规划概念,基于不同的界定方式所得出的空间划分大相径庭。故本文为能将站点影响域与社区生活圈进行联系与比较,重新界定了社区生活圈。同样地,社区生活圈是以社区为中心、15 min步行距离为半径,包含一系列居民活动的空间范围。它强调承载各种基本活动的空间场所需要在15 min步行范围内可达。其也根据居民的步行距离分别划分为“15min生活圈居住区”“10 min生活圈居住区”和“5min生活圈居住区”(如图2所示)。1.3 站点影响域和社区生活圈的空间耦合
第1类理想步行范围。理想环境及其步行范围如图3、4所示。在平地环境中,理论上行人15 min可达范围可以形成一个半径为900 m的圆(人的平均步行速度取1 m/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J]. 于一凡. 城市规划. 2019(05)
[2]中国TOD发展模式的再探讨[J]. 陈学武,安萌. 交通工程. 2018(05)
[3]站城一体化视角下的轨交地块开发与空间效能研究——以上海三个轨交站为例[J]. 唐枫,徐磊青.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03)
[4]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特征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对策研究[J]. 李萌. 城市规划学刊. 2017 (01)
[5]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柴彦威,张雪,孙道胜. 城市规划学刊. 2015(03)
[6]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接驳”概念的建立及其特性[J]. 褚冬竹,何青铭,魏书祥. 新建筑. 2015(02)
[7]基于公共设施角度的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熊薇,徐逸伦. 现代城市研究. 2010(12)
[8]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耦合[J]. 潘海啸,任春洋. 时代建筑. 2009(05)
[9]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的空间耦合关系——以上海市为例[J]. 潘海啸,任春洋. 城市规划学刊. 2005(04)
[10]基于“日常生活圈”的我国城市地域系统的重建[J]. 袁家冬,孙振杰,张娜,赵哲. 地理科学. 2005(01)
硕士论文
[1]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微循环空间研究[D]. 胡亚男.华中科技大学 2017
[2]轨道交通站点核心影响域空间安全与城市设计策略[D]. 曾渝京.重庆大学 2016
[3]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异用行为分析与精细化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 马可.重庆大学 2016
[4]重庆轨道站点周边地区空间利用研究[D]. 赵畅.重庆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82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482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