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富阳县乡土景观要素构成与空间格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01:03
本文关键词:浙江富阳县乡土景观要素构成与空间格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乡土景观是重要的文化景观类型,是由人工长期干预自然后形成的水利设施、生产农田、聚落建筑组合而成的最直观产物。顺应自然环境的、传统的人工干预方式,造就了不同地理环境下乡土景观的地域性与多样性。本文以浙江省富阳县乡土景观为研究对象,试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将乡土景观理解为生态、生产、生活的复合系统,以村域为研究尺度,采用文献综合、田野调查、定性研究和图解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乡土景观要素构成与空间格局,探究该地区的乡土景观地域特征及传统的人工干预自然方式,为富阳县乃至周边地区的乡土景观本土化发展提供依据,并充实乡土景观的研究内容。首先,梳理工业化时期前,乡土景观演变过程中人工干预自然的具体方式,并总结乡土景观的物质要素构成,包括自然景观、水利景观、农田景观及聚落景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文景观要素。其次,通过取样调查分析传统村落样本,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各样本村落的村落性质、地域环境、人工干预自然的方式、空间格局的景观要素构成及最终形成的空间格局,找出相似地理环境下人工干预自然的规律及空间格局的共性,以此为依据将乡土景观空间格局划分成4种典型类型:即滨江滩地型、滨江平原型、山谷坡地型和丘陵河谷型。进而分析各空间格局类型的乡土景观要素空间分布特征,以此阐明人们如何选择人工干预自然的方式并进行有效组合,以适应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最后,分析富阳县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留乡土景观要素,空间格局,如何沿用传统的人工干预自然的实践经验保留了乡土景观风貌,以期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富阳县乃至周边地区乡土景观的保护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策略。
【关键词】:乡土景观 人工干预 景观要素 空间格局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2.2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7
- 1.1. 研究背景8-9
- 1.2. 释题9-12
- 1.2.1. 乡土景观与乡村景观9-10
- 1.2.2. 乡土景观的组成10
- 1.2.3. 乡土景观演变10-12
- 1.2.4. 乡土景观空间格局12
- 1.3. 研究范畴和内容12-14
- 1.3.1. 研究范畴12-13
- 1.3.1.1. 研究范围及研究时期12-13
- 1.3.1.2. 研究区自然人文历史概况13
- 1.3.2. 研究内容13-14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14
- 1.4.1. 研究目的14
- 1.4.2. 研究意义14
- 1.5. 论文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14-17
- 1.5.1. 研究方法14-16
- 1.5.1.1. 文献综合14-15
- 1.5.1.2. 田野调查15
- 1.5.1.3. 定性研究15
- 1.5.1.4. 图解分析15-16
- 1.5.2. 研究框架16-17
- 2.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概况17-20
- 2.1. 国外乡土景观研究17
- 2.2. 国内乡土景观研究17-19
- 2.3. 浙江地区乡土景观研究19
- 2.4. 乡土景观研究综述19-20
- 3. 富阳县乡土景观要素构成20-37
- 3.1. 自然景观20-22
- 3.1.1. 溪流江洲21-22
- 3.1.2. 沿江平原22
- 3.1.3. 丘陵谷地22
- 3.2. 水利景观22-26
- 3.2.1. 筑堤防洪23
- 3.2.2. 溪道治理23
- 3.2.3. 陂塘蓄水23-25
- 3.2.4. 河浦蓄水25
- 3.2.5. 配套设施25-26
- 3.3. 农田景观26-29
- 3.3.1. 圩田、鱼塘26-27
- 3.3.2. 平田27-28
- 3.3.3. 梯田28-29
- 3.4. 聚落景观29-31
- 3.4.1. 滨江滩地聚落30
- 3.4.2. 滨江平原聚落30-31
- 3.4.3. 山谷坡地聚落31
- 3.4.4. 丘陵河谷聚落31
- 3.5. 人文景观31-35
- 3.5.1. 社会文化景观31-32
- 3.5.2. 人文风景32-33
- 3.5.3. 艺术创作33-35
- 3.6. 乡土景观要素构成35-37
- 4. 富阳县乡土景观空间格局37-82
- 4.1. 样本取样方式37-39
- 4.1.1. 取样前提37
- 4.1.2. 取样方法37-39
- 4.2. 空间格局类型及特征39-77
- 4.2.1. 类型划分依据39
- 4.2.2. 滨江滩地型39-49
- 4.2.2.1. 洋沙村39-41
- 4.2.2.2. 中埠村41-43
- 4.2.2.3. 紫铜村43-44
- 4.2.2.4. 五丰村44-46
- 4.2.2.5. 外沙村46-48
- 4.2.2.6. 滨江滩地型空间格局特征48-49
- 4.2.3. 滨江平原型49-58
- 4.2.3.1. 华丰村49-51
- 4.2.3.2. 南山村51-52
- 4.2.3.3. 合丰村52-54
- 4.2.3.4. 直塘村54-55
- 4.2.3.5. 荷花池村55-57
- 4.2.3.6. 滨江平原型空间格局特征57-58
- 4.2.4. 山谷坡地型58-67
- 4.2.4.1. 塘坞里村58-60
- 4.2.4.2. 周浦大岭村60-61
- 4.2.4.3. 胡岭下村61-63
- 4.2.4.4. 拔山村63-65
- 4.2.4.5. 应家坞村65-66
- 4.2.4.6. 山谷坡地型空间格局特征66-67
- 4.2.5. 丘陵河谷型67-77
- 4.2.5.1. 大溪俞家村67-69
- 4.2.5.2. 赵家村69-71
- 4.2.5.3. 下村71-72
- 4.2.5.4. 龙门古镇72-74
- 4.2.5.5. 宫前村74-76
- 4.2.5.6. 丘陵河谷型空间格局特征76-77
- 4.3. 空间格局特点77-82
- 4.3.1. 对自然适度干扰的生态适应性77-78
- 4.3.1.1. 与地形地貌相适应77-78
- 4.3.1.2. 与水文条件相适应性78
- 4.3.2. 基于人力劳作的小规模小尺度78-79
- 4.3.2.1. 小规模的水利景观79
- 4.3.2.2. 小规模的农田景观79
- 4.3.2.3. 小规模的聚落景观79
- 4.3.3. 综合各要素布局的整体性79-82
- 4.3.3.1. 构建生产生活系统80-81
- 4.3.3.2. 讲求层次多景共融81-82
- 5. 富阳县乡土景观保护策略82-89
- 5.1. 新型城镇化对乡土景观的影响82-84
- 5.1.1. 聚落规模扩张忽视景观空间格局整体性82-83
- 5.1.2.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导致乡土景观风貌改变83
- 5.1.3. 休闲娱乐方式转变过渡开发乡土景观资源83-84
- 5.2. 乡土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84-89
- 5.2.1. 遵循乡土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乡村建设84-85
- 5.2.2. 沿用传统干预方式保护乡土景观风貌85-86
- 5.2.3. 依托乡土景观创造本土公共游憩空间86-89
- 6. 总结89-91
- 6.1. 研究地位与作用89-90
- 6.2. 研究不足与改进意见90
- 6.3. 尚待解决的问题90-91
- 参考文献91-94
- 个人简介94-95
- 导师简介95-96
- 获得成果目录96-97
- 致谢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昕s,
本文编号:3722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72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