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冻融循环过程中混凝土内部温度-相对湿度关系

发布时间:2017-09-20 18:13

  本文关键词:冻融循环过程中混凝土内部温度-相对湿度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冻融循环 温度 湿度 耐久性


【摘要】:研究了不同配合比混凝土试件在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时的内部温度-相对湿度关系,并将这一关系划分为4个阶段,即降温增湿段、降温降湿段、增温增湿段和增温降湿段.在降温增湿段,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当相对湿度出现转折表现为降低趋势时,表明混凝土内部开始结冰,温度-相对湿度关系进入降温降湿段;在增温增湿段,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相对湿度出现转折表现为降低趋势时,表明混凝土内部的冰晶开始融化,温度-相对湿度关系进入增温降湿段.当混凝土水灰比相同时,试件内部相对湿度随着深度增大而增大;当深度相同时,试件内部相对湿度随着水灰比的减小而降低,且结冰温度和融化温度呈现减小的趋势.低水灰比混凝土内部较低的相对湿度可能会导致更大的自收缩和较小的冻胀作用力.
【作者单位】: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高校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关键词】冻融循环 温度 湿度 耐久性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2CB724602)
【分类号】:TU528.01
【正文快照】: 混凝土中的湿度变化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很大.大量研究[1-8]表明:混凝土的开裂主要是由非荷载因素引起的,其中湿度变化导致的塑性收缩、干缩及自干燥是开裂的主要原因.一般混凝土表面干缩较大,而自收缩则相对均匀地分布在混凝土内部.因此,许多研究者针对混凝土内部湿度分布特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瑜;祁锟;张君;;早龄期混凝土内部湿度发展特征[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朱岳明;刘有志;曹为民;吴健;;混凝土湿度和干缩变形及应力特性的细观模型分析[J];水利学报;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鸿;;混凝土养护过程中温湿度的测定分析[J];重庆建筑;2011年09期

2 唐世斌;唐春安;林皋;梁正召;;水泥基复合材料湿度扩散特性细观数值模拟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3 王树和;水中和;玄东兴;;大温差环境条件下混凝土表面裂缝损伤[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2期

4 董淑慧;葛勇;张宝生;袁杰;;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测试方法[J];低温建筑技术;2008年06期

5 周海华;张振文;贺智敏;柳俊哲;;海砂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机理及其防治[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12期

6 刘有志;张国新;朱岳明;;基于细观损伤模型的混凝土湿度及干缩特性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07期

7 何智海;钱春香;钱桂枫;孟凡利;程飞;高祥彪;庄园;;等强度下混凝土组分对内部相对湿度和自收缩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1年02期

8 高原;张君;韩宇栋;;混凝土超早期收缩试验与模拟[J];硅酸盐学报;2012年08期

9 张异;钱春香;赵飞;何智海;曲军;郭景强;Michael Danzinger;;化学外加剂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规律研究[J];功能材料;2013年11期

10 刘宝忠;;混凝土内部湿度场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有志;张国新;朱岳明;;基于细观损伤力学的混凝土湿度及干缩特性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树和;水中和;玄东兴;;大温差环境条件下混凝土表面裂缝损伤[A];第五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周耀;王元丰;韩冰;;混凝土含水率对梁动力性能影响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4 韩宇栋;张君;王振波;;预湿陶粒内养护对高强混凝土板早期内部湿度的调控效果[A];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5 陈莹;申嘉鑫;姜国庆;;普通混凝土早龄期湿度变化规律试验研究[A];《工业建筑》2015年增刊Ⅱ[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湘湘;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体系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的竖向变形差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李美利;混凝土潮湿养护效率的电阻率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侯东伟;混凝土自身与干燥收缩一体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丁琳;硅粉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5 唐世斌;混凝土温湿型裂缝开裂过程细观数值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焱;特长公路隧道排烟道顶隔板结构抗火性能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董淑慧;内部湿度对陶粒混凝土界面区结构与收缩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彭全敏;超长混凝土结构收缩裂缝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张红亚;冻结深立井钢筋混凝土井壁温度场与温度应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10 高原;干湿环境下混凝土收缩与收缩应力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莎;毛竹筒材开裂机理及防裂技术的初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曾德强;早期养护方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1年

3 吴伟峰;基于ANSYS的钢筋混凝土井口槽裂缝控制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4 李彬彬;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5 任朝志;温度—应力试验机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刘泰松;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收缩理论和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马红岩;海砂对水泥基材料水化行为及护筋性能的影响研究[D];深圳大学;2008年

8 周宇飞;高强混凝土内养护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陈波华;新型建筑材料“凝石”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张伟;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模拟分析及防裂关键技术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光廷,王宗敏;用随机骨料模型数值模拟混凝土材料的断裂[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怀帅;尹全贤;宋玉普;覃丽坤;;冻融循环后普通混凝土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J];人民长江;2006年04期

2 余红发;孙伟;李美丹;;混凝土在化学腐蚀和冻融循环共同作用下的强度变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3 覃丽坤;宋玉普;姚家伟;;普通混凝土在冻融循环后的力学性能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李莉;姜洪义;许嘉龙;郑怡;回志峰;邱连强;;新型墙体材料冻融循环下的损伤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0年05期

5 董晓宏;张爱军;连江波;郭敏霞;;长期冻融循环引起黄土强度劣化的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6期

6 谈云志;吴翩;付伟;万智;张华;张振华;;改良粉土强度的冻融循环效应与微观机制[J];岩土力学;2013年10期

7 宁宝宽,陈四利,刘斌;冻融循环对水泥土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5期

8 商怀帅;宋玉普;覃丽坤;于长江;;冻融循环后在三向受压荷载下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6年07期

9 魏海斌;刘寒冰;高一平;方瑛;李长雨;;粉煤灰土冻融循环后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5期

10 刘荣桂;付凯;颜庭成;;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冻融循环条件下的疲劳性能研究[J];工业建筑;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强;谢剑;吴洪海;;超低温冻融循环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响[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2年

2 覃丽坤;宋玉普;陈浩然;张众;于长江;;冻融循环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A];东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谢友均;许辉;龙广成;;混凝土在不同溶液中的抗冻融循环性能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更社;张全胜;任建喜;蒲毅彬;;冻融循环条件下砂岩细观损伤特性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立成;刘汉勇;;冻融循环后轻骨料混凝土双轴压压状态下的强度和变形性能研究[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6 杨全兵;;冻融循环条件下NaCl浓度对混凝土内部饱水度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施嘉伟;朱虹;吴智深;吴刚;;冻融循环与荷载耦合作用下FRP-混凝土粘结界面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燕;申向东;;不同纤维掺量轻骨料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力学性能及损伤量的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8年

9 宣金琦;赵立群;陈宁;;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对预拌抹灰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商品砂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5th NCCM)[C];2013年

10 王立成;;不同特性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双轴压压统一强度准则[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覃丽坤;高温及冻融循环后混凝土多轴强度和变形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2 张众;冻融及高温后混凝土多轴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慕儒;冻融循环与外部弯曲应力、盐溶液复合作用下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D];东南大学;2000年

4 商怀帅;引气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多轴强度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王阵地;基于无损监测的钢筋混凝土劣化过程和机理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2年

6 陈妤;冻融循环与氯盐侵蚀耦合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劣化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7 周春生;寒旱区GCL防渗性能研究及相关机理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8 魏海斌;冻融循环对粉煤灰土动力特性影响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宇翔;西藏高海拔地区冻岩冻融循环过程中劣化规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于康康;碱液加固黄土体的工程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邢凯;冻融循环下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及损伤演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张雷;德令哈盐沼泽区桥梁墩台混凝土损伤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王健;抗冻再生混凝土柱偏心受压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龙庆;冻融循环与碱—硅酸反应对混凝土及砂浆体的复合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7 刘旭峰;冻融循环后混凝土抗压性能与短柱轴压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8 苏伟;冻融循环对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及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长沙矿山研究院;2012年

9 化晋创;冻融循环条件下粗粒土填料的静、动力特性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10 聂治平;混凝土早期冻融循环后渗透性能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896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8896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c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