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县域经济集聚的空间计量分析
本文选题:经济增长 切入点:集聚 出处:《兰州商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研究基于2011年县域截面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新疆县域经济增长集聚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忽视空间效应将造成模型设定的偏差,与经济发展现实不符;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的县域集中分布在北疆地区,而经济增长水平较低的县域则分布在南疆地区,南北疆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差异显著;人力资本、资本投入、城市化与工业化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地区之间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大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力度,促进新疆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Abstract]:Based on the cross-sectional data of county area in 2011,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gglomeration of county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y using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nty economic growth in Xinjiang has obvious spatial dependence. The phenomenon of agglomeration exists in geographical space, ignoring the spatial effect will lead to the deviation of model setting, 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re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unties with higher level of economic growth are concentrated in northern Xinjiang. The counties with low level of economic growth are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Xinjiang,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growth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nd the factors such as human capital, capital input,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various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free flow of factors among regions,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api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all regions of Xinjiang.
【作者单位】: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2010年教育部人文规划项目“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基于双重二元经济结构视角”(10YJA790024) 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新疆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空间差异研究——基于ESDA—GIS的分析”(12cdyjs00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慧;曹广喜;;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来自江苏的证据[J];当代财经;2010年09期
2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3 韩春鲜;马耀峰;罗辉;;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与演变机制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0年03期
4 王家庭;贾晨蕊;;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计量研究[J];经济科学;2009年03期
5 潘文卿;;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6 陈栋生;壮大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7 张艳;刘亮;;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01期
8 吴玉鸣;;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02期
9 柯善咨;夏金坤;;中原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和回流作用[J];中国软科学;2010年10期
10 肖艳秋;杨德刚;张新焕;潘伟;唐宏;;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中国沙漠;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亮;;地理空间因素对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2 史世莲;王媛媛;张青峰;罗倬;鱼泳;;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甘肃省经济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3 王良健;何琼峰;;省际竞技体育水平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4 赵成柏;;地区生产服务业发展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04期
5 沈滢;宋玉祥;郭晓立;;基于边界视角的区域发展扩散及过程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3期
6 张锦宗;朱瑜馨;周杰;;基于BP网络与空间统计分析的山东人口空间分布模式预测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6期
7 聂芹;;山东省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性研究[J];测绘科学;2011年02期
8 张玉;董春;;澜沧江流域(云南段)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11年04期
9 文继群;濮励杰;张润森;;耕地资源变化的空间计量及其驱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10 张学良;;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长三角1993-2006年132个县市区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平伟;彭贵芬;琚建华;鲍美香;;云南省蒸发皿蒸发量影响因子空间异质性分析[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2 杜凤莲;马慧峰;;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与省域差异实证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2 崔征;内陆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突破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许德友;对外贸易与产业地理[D];南京大学;2011年
4 张战仁;地理空间视角下我国区域创新非均衡发展的时空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谢露露;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观察和解释[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李杨;中国财政支出空间效应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石风光;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姚雯;农村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D];武汉大学;2011年
9 李宁;中国民族地区经济扶持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纪生;农业科研投资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宋晓露;环渤海经济圈FDI空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吴兵;江西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雨风;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宋维;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峰;空间计量理论在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测度中的应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项伟;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8 顾伟平;我国制造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9 韩冰;金融产业集聚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10 周杜辉;渭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志;;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2 陈学刚;杨兆萍;;基于ESDA-GIS的新疆县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J];测绘科学;2008年03期
3 刘耀彬;陈志;;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4 郑炎成,鲁德银;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地区差距的解释力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7期
5 安体富,郭庆旺;内生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J];财贸经济;1998年11期
6 高志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02年05期
7 马君潞;郭威;;集聚经济对我国吸引FDI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7年08期
8 胡良民,苗长虹,乔家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时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9 甄峰,顾朝林,沈建法,黄钧尧,朱剑如;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0年05期
10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健;;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J];财贸研究;2011年04期
2 周慧;曹广喜;;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来自江苏的证据[J];当代财经;2010年09期
3 纪超;;省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计量分析[J];农业经济;2010年09期
4 夏建民;加速科技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6年06期
5 陈德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04期
6 黄湘宁;;关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计算方法的探讨[J];能源研究与利用;1997年02期
7 张绍华;当前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其研究的对策与措施[J];中国包装;1999年06期
8 魏龙,张云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1年11期
9 毕军贤;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因素相关性分析[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郑爱文,段西宁;就业·经济增长·人的全面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2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忠文;;经济增长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浅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兼论国债负担对国债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高子建;;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分析——基于状态空间模型[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蔡中华;刘为;;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自然资本投资模型[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唐滔;;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建民;刘振娥;;流通业对湖北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曹林峰;刘黄金;;苏北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分析[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徐欢;野村证券:中国将延续投资热潮[N];证券时报;2009年
2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博士 沈建光;工资上涨带来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动力[N];上海证券报;2010年
3 记者 何显春;省建设厅开展中央投资污水垃圾设施项目自查工作[N];经济信息时报;2009年
4 胡梅娟 嵇哲;区域合作为经济增长添活力[N];中国改革报;2003年
5 ;追求经济增长要绷紧“节能减排”这根弦[N];江苏科技报;2007年
6 大江;增长是标 发展才是本[N];中国改革报;2007年
7 张魁兴;保增长不能饮鸩止渴[N];证券时报;2009年
8 晓蕾;保增长的关键是保内需和就业[N];中国信息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方方;失衡现象应逐步改善[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10 记者 林馥盛;经济增长和节约能源实现双赢[N];汕头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3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曾祥炎;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6 刘畅;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7 方化雷;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李峰;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曹栋;基于代际叠代模型的经济增长复杂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陈国銮;迈向市场经济中的中国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田田;标准对湖南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候志德;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亚军;天津市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5 郭刚军;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6 鲁涛;国有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洪艳;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8 程健;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孙路;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机理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10 阎丽芬;次贷危机爆发后出口贸易减少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85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585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