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研究
本文选题:心脑血管疾病 切入点:成人 出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掌握我国≥35岁成人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的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综合利用国内外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及研究推荐的四种预测方法,分析我国≥35岁成人心脑血管疾病10年发病风险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比较四种心脑血管疾病预测方法对我国人群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水平预测结果的一致性与差异,并利用队列数据验证两种预测模型的效能;利用队列数据探讨非传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相关性;基于研究结果,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提供科学数据,为进一步完善适宜我国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预测方法提出建议。方法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0年慢病监测)、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2年营养调查)以及中国营养与慢性病家庭队列研究(山西队列)。2010年慢病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国162个监测县(区)抽取调查样本;共计完成98712名≥18岁成人的问卷调查、身体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和实验室检测(血脂四项等);本研究从76806名≥35岁的成人中选取符合纳入条件的68272名调查对象进行分析。2002年营养调查在全国31个省(区、市)通过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获得≥0岁常住居民样本20余万人;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膳食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本研究从49138名≥18岁且进行了血脂测定的调查对象中选取≥35岁且符合纳入条件的36320名调查对象进行分析。山西队列是以山西省参加2002年营养调查的对象为基线人群开展的纵向研究,于2016年完成第一次随访;本研究以1502名用于计算发病风险的基线信息完整的40~79岁研究对象为基础,纳入913名发病或死亡结局清楚的调查对象用于预测模型效能比较研究;以5375名基线年龄≥35岁的调查对象为基础,纳入3526名发病或死亡结局清楚的调查对象用于非传统危险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本研究首先以2010年慢病监测数据,估计我国不同特征的≥35岁成人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和甘油三脂(TG)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现况及与2002年相比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对我国成人血脂水平影响相对主要的危险因素。第二,以2010年慢病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推荐的“国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ICVD)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修订版)》推荐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SCVD)危险分层方案”、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脏病学会发布的《心血管危险评估指南》推荐的汇“总队列公式"(PCEs),以及顾东风等根据The China-PAR项目研究成果提出的“ASCVD 10年危险预测模型(PAR模型)”,分别估计2010年我国不同特征≥35岁成人的ICVD和ASCVD 10年发病风险;并以2010年慢病监测所得ASCVD危险分层结果为基础,与2002年营养调查结果比较分析,展现我国≥35岁成人ASCVD发病风险的变化趋势和特点。第三,利用2010年慢病监测数据交叉分析比较四种发病风险预测方法预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并进一步利用山西队列人群随访数据,比较PAR模型和PCEs对预测山西队列人群ASCVD终点事件的预测准确性。最后,针对尚未被普遍纳入ASCVD风险预测方法的非传统危险因素,利用队列数据探索其与ASCVD发生和死亡的相关性。为提高样本数据对我国人群实际情况的代表性,针对现况的统计分析利用基于设计的方法,为每条记录计算抽样权重,并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标准人口数据计算调整性别、年龄、城乡的事后分层权重,最终二者结合形成的权重用于对样本数据进行加权调整,获得各现况指标的绝对水平,并利用泰勒级数线性化法计算抽样误差并构造95%可信区间(95%CI)。利用基于设计的Rao-Scott χ2分析检验率(百分比)的组间差异,利用基于设计的Logistic回归检验不同人群现患率(百分比)随年龄、文化程度等的变化趋势。队列研究分析中,首先计算预测的事件发生数和累积发病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并比较两种模型本山西队列人群中预测ASCVD的区分度。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尚未纳入ASCVD风险预测方法的行为因素(饮酒量,红肉摄入量等)和生物学因素(腰围、LDL-C等)导致ASCVD发生的风险比以及95%可信区间。非正态连续型变量经自然对数转换,符合正态分布后进行分析。统计分析主要采用SAS 9.4软件(SAS公司)完成。ROC曲线采用STATA软件(STATA公司)计算并绘制。结果2010 年,我国≥35 岁成人 TC、LDC-C、HDL-C 以及非-HDL-C的均值(标准差)分别为 163.3(43.0)mg/dL、92.8(30.8)mg/dL、43.1(12.4)mg/dL 和 120.7mg/dL,TG 中位数为 98.2mg/dL(四分位数间距77.0mg/dL)。相应的高胆固醇血症、高LDL-C血症、低HDL-C血症、高非-HDL-C血症和高TG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4.1%(95%CI:3.5%~4.7%)、2.7%(95%CI:2.2%~3.2%)、43.8%(95%CI:41.3%~46.4%)、4.2%(95%CI:3.7%~4.8%)和 13.0%(95%CI:12.2%~13.8%)。与其他人群相比,教育水平较高、收入较高以及城市地区人群的TC、LDL-C、非-HDL-C和TG水平更高,HDL-C水平更低,其血脂异常患病率也更高(趋势检验P0.05,差异检验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经常饮酒、红肉摄入过多、超重和肥胖的人群,TC、LDL-C和TG异常患病率较高(P0.05)。与2002年相比,2010年人群的各项血脂指标水平明显升高(HDL-C为降低)。农村地区人群上升(HDL-C为降低)幅度更为明显。2010年,我国≥35岁成人中,ASCVD 10年发病风险高危和中危者比例(由血脂指南危险分层方案预测)分别为13.7%(95%CI:12.9%~14.4%)和 19.6%(95%CI:12.9%~14.4%)。据此估计 2010年我国≥35岁成人中,有0.94亿人在2020年以前发生ASCVD的风险为到高危,1.34亿人为中危。在消除了年龄的影响后,教育水平或收入较低的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高危者比例仍然高于教育水平或收入较高的人群(趋势检验P0.05)。经常饮酒(P0.05)、身体活动水平较低(趋势检验P0.05)的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水平更高。超重、肥胖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明显高于体重正常人群(趋势检验P0.05)。与2002年结果比较,不论男性或女性、城市或农村,以及年龄大小,各类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均明显上升,且男性和农村地区高危人群比例上升幅度更大(P0.05)。四种心脑血管疾病预测方法对同一人群预测的结果有所不同。以血脂指南危险分层方案为参考,ICVD危险评估表将更多的人划分到较低的风险水平。同样以ASCVD事件为预测结局的三种方法相比,PAR模型预测的人群风险水平相对更低,血脂指南危险分层方案居中,PCEs预测结果相对更高。上述所有方法两两比较时,对女性人群预测结果的一致性均高于男性人群(女性一致性:56.1%~79.1%,男性一致性:29.6%~72.4%)。采用队列人群比较PAR模型和PCEs对我国40~79岁人群ASCVD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两种方法对男性预测的AUC分别为0.703(95%CI:0.633~0.773)和0.701(95%CI:0.637~0.766),预测效能属于一般;对女性预测的 AUC 分别为 0.656(95%CI:0.656~0.748)和 0.657(95%CI:0.569~0.748),预测效能属于较低。两种方法相比,预测效能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49)。对非传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山西队列人群ASCVD发病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包括传统危险因素在内的多种危险因素的情况下,男性腰围每上升1cm,ASCVD发病风险上升6%(风险比1.06,95%CI:1.01~1.12);女性BMI每上升1个单位,ASCVD发病风险上升14%(风险比1.14,95%CI:1.06~1.23)。对于红肉摄入、蔬菜水果、屏幕(看电视)时间等其他非传统危险或保护性因素,本研究暂未发现其对ASCVD发生的独立影响。结论我国35岁及以上成人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整体上升趋势明显,尤其农村地区人群。男性和女性需要关注血脂异常状况的年龄段人群有差别。城市地区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农村地区。四种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显示,我国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高危人群比例从7.3%到39.2%不等,提示一个人数庞大的心脑血管疾病潜在患者人群已经形成。而伴随着包括血脂水平在内的多种危险因素水平的上升,心脑血管疾病中、高危人群比例均成上升趋势。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好于他们的人群,农村人群相比城市人群,尽管血脂水平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却更高。农村人群在血脂等危险因素水平涨幅高于城市人群的基础上,总体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与城市人群已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果未来不重视干预策略的落地,不强化干预措施的实施,不关注高危人群的管理,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必将继续上升。受纳入危险因素种类及危险因素风险系数各异的影响,四种预测方法对同一预测人群进行风险预测的结果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也存在差异。提示发病风险实际相同的部分人群会因为给予的风险预测方法的差异,而被定性为不同的风险等级,从而接受不同的干预措施,最终发生不同的疾病结局。因此,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在实际应用中应相当谨慎。以风险预测结果为参考,还应结合个体其他危险因素状况,才能给予最适宜的干预措施。同时,适宜我国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预测方法亟待建立和完善。非传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的行为因素对ASCVD发病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暂时未能发现有意义的结果。但本研究发现腰围对于男性、BMI对于·女性ASCVD的发生有着独立的影响,提示在现有预测方法按性别给予相同危险因素不同系数的基础上,按性别纳入不同的危险因素也不失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181.3;R54;R7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承炳;;心脑血管疾病将不再是“第一杀手”——“九七三”工程巡礼[J];科技潮;2001年10期
2 许志红;;树立新的健康理念 科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上)[J];基层医学论坛;2004年10期
3 本刊编辑部;对症自查心脑血管疾病[J];西部医学;2005年06期
4 ;第六届全国心脑血管疾病高级学术论坛[J];临床内科杂志;2005年01期
5 何兴华;;对症自查心脑血管疾病[J];西部医学;2006年04期
6 小红;;秋冬季节谨防心脑血管疾病[J];新农村;2007年10期
7 王龙江;韩超慧;;预防心脑血管疾病[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8年05期
8 ;每日摄盐量多加5g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两成[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09年05期
9 范丽英;;有序运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2010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新进展”学术论坛在粤启动[J];中国处方药;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光明;;心脑血管疾病的新探索[A];二○○九年重庆市针灸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宝鉴;张书余;谢静芳;秦元明;;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和预报研究[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高霞;李素芹;张大辉;;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4 夏雪君;;饮茶防治心脑血管疾病[A];饮茶与富裕型疾病防治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5 魏铁力;陈英群;邓構;;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物探秘[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雷同康;;用一种复方药丸防治心脑血管疾病[A];2004年中国西部药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4年
7 危小军;廖伟;廖祥中;;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社区医疗模式初探[A];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高维;;宝曲对心脑血管疾病综合调治研究[A];第十次全国中医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上\龊胨,
本文编号:1646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646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