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上游东汉时期特大历史洪水考证研究
本文选题:汉江上游 切入点:东汉时期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洪涝灾害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为了做好防灾救灾工作,减少洪涝灾害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因此,获得超长时间尺度的河流水文序列是极为重要的。目前我国学者采用古洪水水文学的研究方法,对部分河段做了古洪水水文学研究分析,重建了万年尺度河流洪水的发生年代和洪峰流量,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河流的水文数据,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制定防洪减灾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一些河流古洪水水文学的时间尺度涉及到了特大历史洪水事件,但是受到测年技术手段的局限,即使采用了地层框架对比、文化遗物考古等方法,得到的特大历史洪水发生年代也只是一个范围,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年代值。我国历史文献资料记录的洪涝灾害虽然有明确的年代,但是缺乏准确的流量值,因此,将古洪水水文学与历史洪水结合起来,对特大历史洪水进行考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一方面,能够将特大历史洪水的发生年代精确到文献记录中的具体年代值,另一方面,可以弥补河流实测洪水数据序列短的问题,提高水文计算的精度。汉江上游位于秦岭和巴山之间,是我国南北方自然环境、温带季风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重要分界线,也是区域气候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的地带。汉江上游地区是“两山夹一川”的地形结构,自古以来洪涝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随着汉江上游古洪水水文学研究的发展,地质沉积记录的特大历史洪水事件不断被发现,但是受到测年技术手段的局限性,特大历史洪水事件未能得到一个准确的年代值,因此,需要结合历史文献,考证出地质记录中特大历史洪水的准确年代。特大历史洪水考证研究不仅可以弥补汉江上游实测洪水序列短的问题,而且对于汉江上游水利水电建设、防洪建设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课题组对汉江上游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的研究结果,结合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详细统计了汉江上游东汉时期的历史洪水记录,借助Excel、 Arc-GIS等软件,从洪涝灾害的时间变化规律、空间变化规律、周期性特征、等级划分和影响比较等方面分析了东汉时期洪涝灾害的特点,并结合洪痕沉积的特点,对汉江上游东汉时期特大历史洪水的发生年代和洪峰流量范围做了考证研究,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在汉江上游古洪水地质记录中,东汉时期的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共有7处,分别是:罗家滩(LJT)剖面、新滩村(XTC-B)剖面、李家咀(LJZ)剖面、庹家洲(TJZ)剖面、归仙河口(GXHK)剖面、前坊村(QFC-B)剖面和辽瓦店(LWD-A)剖面,从地质学的角度看出:东汉时期是一个洪涝灾害的多发期。整理和统计了历史文献中秦朝至隋朝(221aBP-618aAD)的洪涝灾害频次,发现近839年间,东汉时期的洪涝灾害频次最高,达13次,证明了地质记录中东汉时期洪涝灾害多发的事实。(2)分析了汉江上游东汉时期洪涝灾害的特点。在年代变化规律上,东汉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逐渐增多;在季节和月份变化规律上洪涝灾害的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集中性,集中发生秋季,且9月份的频次最高;在空间分布规律上,洪涝灾害的发生频次在汉中盆地形成了一个高频中心,大体呈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安康盆地和南阳盆地分别形成一个局部小高频中心;在等级划分和比较分析上,洪涝灾害主要以轻度和重度为主,重度洪涝多集中在东汉末年,其危害程度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在周期性分析上,洪涝灾害的发生频次存在三个明显的周期,即3-4 a、8-10 a、16-18 a,这与太阳活动的强弱变化相对应;在影响分析上,洪涝灾害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重度洪涝灾害的影响最多。(3)重点对汉江上游东汉时期的5次重度洪涝灾害做了对比分析,发现197年9月和219年8月的洪涝灾害波及地区较广。依据历史文献记录,从洪水引发的流民问题、造成的社会波动和危害农业发展等方面综合分析这两次洪涝灾害的危害程度,并结合洪水发生时洪痕沉积和保留的特点,得出地质记录的特大历史洪水事件可能发生在197年9月。(4)整理和统计了汉江上游东汉时期7个洪水滞流沉积物(SWD)的洪峰流量,分别是:LJT剖面洪峰流量47900m3/s,XTC-B剖面洪峰流量63830 m3/s,LJZ剖面洪峰流量60800 m3/s,TJZ剖面洪峰流量58000m3/s,GXHK剖面洪峰流量64321m3/s,QFC-B剖面洪峰流量65830m3/s,LWD-A剖面洪峰流量65420m3/s。得出汉江上游东汉时期特大历史洪水的洪峰流量范围是47900m3/s-65830m3/s。(5)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对汉江上游东汉时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做了分析,得出造成洪涝灾害多发且有特大历史洪水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汉江上游特殊的气候环境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本文对汉江上游东汉时期特大历史洪水的考证研究,弥补了古洪水研究中年代测定不精确的问题,同时也为历史文献记录提供了准确的洪峰流量范围,这为该地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洪抗灾对策和进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V1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永强;黄春长;庞奖励;查小春;周亚利;张玉柱;王龙升;;汉江旬阳至白河段万年尺度洪水流量恢复比较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4年03期
2 卢越;查小春;黄春长;庞奖励;赵英杰;;汉江上游东汉时期洪水事件的文献记录[J];干旱区研究;2014年03期
3 刘涛;黄春长;庞奖励;查小春;周亚利;张玉柱;刘科;;汉江上游郧县五峰段史前大洪水水文学恢复研究[J];地理学报;2013年11期
4 彭维英;殷淑燕;朱永超;鲍小娟;任利利;;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洪涝灾害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3年04期
5 仇立慧;黄春长;周忠学;殷淑燕;;汉江上游与渭河流域特大洪水发生规律的对比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3年02期
6 查小春;赖作莲;;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洪涝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4期
7 吴帅虎;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杨建超;;汉江上游郧县辽瓦店全新世古洪水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2年06期
8 虎亚伟;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周亚利;乔晶;;汉江上游郧西段全新世古洪水水文学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2年05期
9 殷淑燕;黄春长;查小春;;论极端性洪水灾害与全球气候变化——以汉江和渭河洪水灾害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12年05期
10 葛全胜;郑景云;郝志新;刘浩龙;;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重要特征[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尚义 ;任世芳;;流域内洪水和古洪水资料的考证与推演[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陶卫宁;历史时期陕南汉江走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科;秦岭南北河流不同时间尺度洪水水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涛;河流古洪水水文学重建的多种方法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钰敏;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自然灾害的社会影响与应对措施[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桑京京;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72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672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