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汽车融资租赁业务中消费者感知价值对其购买意愿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5 12:0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行业也不断的发展壮大,发展了新的业务模式。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汽车的产销量均超过2800万辆,保持了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的地位。同时,和汽车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相比,我国汽车金融的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汽车金融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与汽车相关的其他消费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之中。在租车方面,除了传统的租车之外,分时租赁的产生给了汽车租赁市场新的活力。在汽车购买方面,从传统的全额购买,到信贷购车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市场长一种新兴的购车方式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汽车融资租赁。汽车融资租赁业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汽车融资租赁公司与汽车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到租赁期满车辆的处理的二手市场,和这一系列市场相关的政策,体系都十分的完整。在美国,通过汽车融资租赁方式购买汽车的数量会占到总销量的30%左右。由于中国的汽车融资租赁市场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发展都处于初级阶段,消费者对于此项消费方式也处于初期观望阶段。因此,本文想要给予消费者的视角,探究目前影响消费者通过汽车融资租赁购买汽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或是哪些是消费者选择这种消费方式的最主要因素,旨在从消费者角度,为我国汽车融资租赁公司的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本文将从感知价值的角度切入消费者购买意愿,探讨汽车融资租赁业务中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因素。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首先,本文探讨了汽车融资租赁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从概念的方面,解释了融资租赁的概念和汽车融资租赁的概念和经营模式,并基于消费购车方式和汽车金融两个角度总结了国内外对于融资租赁的研究。梳理了感知价值的文献综述,和目前感知价值维度的发展情况。接着梳理了消费者购意愿的文献,探讨了从感知价值的角度出发的,顾客购买意愿研究以及产品类别的顾客购买意愿。第三部分根据前人的研究模型,构建了适用于汽车融资租赁研究的购买意愿模型。在前人的量表上稍作调整,制作了用于调研的调查问卷。第四部分对调查问卷的回收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首先针对调查样本进行了统计性的分析,其次针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第五部分根据,前文的调查结果,为本次调研得出结论,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建议。根据本次调查,明显年轻的消费群体对于汽车融资租赁方式购车的接受程度更高,他们对此项服务的购买意愿更高,因此本文建议汽车融资租赁公司能够采取大数据精准营销的方式抓住这部分的消费群体,使自己的营销变得更加有效。同时我们发现,被调查者的年龄和学历在功能价值、社会价值上产生显著的影响,并且职业不同的被调查者也在在情感价值上感知到的价值不同,因此我们建议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的个性特征,更加丰富现有的可供选择的产品类别,制定更满足具有不同特点的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来刺激其购买意愿,由此来扩大现有的市场。最后汽车融资租赁公司,应该主动改变传统的观念,为更多的消费者创造购买意愿。不能被动的等待消费者接受此种消费方式,而是应该利用互联网的发展,让汽车融资租赁这种新的购车方式被更多的人接受。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721;F713.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晗;;汽车融资租赁迎来新机遇[J];理财;2016年12期

2 贾长建;;中国汽车融资租赁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年11期

3 耿磊;高勇;武秋丽;张亚萍;;互联网创新助力汽车融资租赁发展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15年05期

4 张馨仪;;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行为的激励机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年11期

5 陆晓龙;;汽车融资租赁业务模式与信用风险管理[J];上海汽车;2014年07期

6 高圣平;;中国融资租赁法制:权利再造与制度重塑——以《开普敦公约》及相关议定书为参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7 吕振艳;杜国臣;;国际融资租赁市场的新发展与启示[J];经济纵横;2013年08期

8 黄斐;王佳;;基于感知价值的消费者接受行为模型和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3年06期

9 游春;孙艳;;中小银行发展汽车金融业务研究[J];西部金融;2013年04期

10 郑文清;李玮玮;;营销策略对顾客感知价值的驱动研究[J];当代财经;2012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焦s,

本文编号:2293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293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e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