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中国西部气象干旱统计规律及对称性结构

发布时间:2018-12-16 22:17
【摘要】:中国西部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以干旱灾害为主,由于干旱持续时间长,发生范围广,旱情严重,而中国西部存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水土流失范围广、生态环境恶化、沙漠化严重等问题,长期遭受干旱灾害的危害,但又抗旱减灾能力不足,因此,本文使用典型统计方法、相对湿润度指数、干旱覆盖度、地统计方法、自然灾害趋势判断模型对中国西部气象干旱进行充分和深入的分析,寻找其时空特征和统计规律能够为有效抗旱减灾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本文主要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分析中国西部气候要素(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特征,二是分析历史时期和现代时期中国西部气象干旱时空特征,三是对中国西部气象干旱进行趋势判断,四是分析气象干旱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联程度。(1)在年尺度上,中国西部全区整体上呈现暖湿化现象,从分区上看,中国西部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西南湿润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呈现暖干化现象,而新疆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呈现暖湿化现象,而气温突变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开始转变为暖湿化,其余地区保持原有趋势。(2)在季尺度上,全区的春季、冬季呈暖湿化,夏季、秋季呈暖干化。气温突变后,春季全区、西南湿润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新疆干旱区都转变为暖干化,青藏高寒区则是暖湿化;夏季全区、新疆干旱区转变为暖干化,西南湿润区、青藏高寒区转变为暖湿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则转变为冷湿化;秋季全区及各分区都转变为暖湿化;冬季全区转变为冷干化,西南湿润区转变为暖干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新疆干旱区转变为冷湿化,青藏高寒区转变为暖湿化。(3)1470—1959年中国西部干旱覆盖度多年平均值为28.2%,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干旱等级以轻旱为主;1960—2014年中国西部全区整体上干旱覆盖度高达59.6%,并呈现出上升趋势,干旱等级以重旱为主,干旱等级在空间上大致表现为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全区季节性干旱严重程度高,发生范围广,以重旱为主,但重旱覆盖度明显降低,其中,春旱、冬旱最为广泛和严重。(4)1960—2014年西南湿润区年尺度干旱发生范围小,严重程度低,是中国西部旱情最轻微的地区,以春旱、冬旱为主,冬旱最为严重;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干旱发生范围较广,严重程度较高,四季的干旱都较为严重,春旱、冬旱尤为严重。新疆干旱区干旱发生范围十分广泛,干旱程度也十分严重,四季的干旱都十分严重;青藏高寒区干旱发生范围最为广泛,干旱程度也最为严重,是中国西部旱情最严重的地区,春旱、秋旱、冬旱都十分严重,但新疆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严重程度都呈现出明显迅速下降的趋势。(5)从全区整体上看,全区在2015年秋季、冬季有可能会发生大范围重旱,2016年春季、夏季有可能会发生大范围重旱,而在2017年有可能会发生年尺度的大范围干旱。从各分区上看,西南湿润区在2015年有可能会发生年尺度的大范围干旱,春季有可能会发生大范围干旱,冬季则有可能会发生大范围重旱,2016年秋季有可能会发生大范围干旱;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在2016年夏季有可能会发生大范围重旱,秋季则有可能会发生大范围干旱;新疆沙漠旱区在2015年冬季有可能会发生大范围重旱;青藏高寒区在2015年秋季有可能会发生大范围中旱和重旱,2016年夏季有可能会发生大范围干旱。(6)太阳黑子相对数增多时,全区和各分区的干旱发生范围明显减少,而在厄尔尼诺年期间,干旱覆盖度较大,在拉尼娜年期间,干旱覆盖度较小。本文使用干旱覆盖度作为区域旱情评价指标,通过对中国西部不同时空尺度的干旱覆盖度进行了深入分析,表明干旱覆盖度可以有效地反映区域的干旱严重程度,可以通过干旱覆盖度将有关中国西部气象干旱研究的时间尺度自1470年连贯和延伸至2014年,还能将干旱覆盖度和太阳黑子相对数、ENSO事件构建成多个连续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了统计检验,更具有统计意义和置信度。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26.6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大卫;顾欣;龙先菊;;黔东南州2013年气象干旱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07期

2 李金柱;;作物受旱分析方法探讨[J];海河水利;2006年01期

3 王焕东;王凤瑞;;沧州市气象干旱分析[J];内江科技;2009年09期

4 李龙;徐玲玲;方军;;三种气象干旱等级评价方法的比较与改进[J];中国农业气象;2009年S2期

5 ;气象干旱不等同于干旱[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2期

6 舒兴武;唐红忠;张丽;兰昌明;;黔南干旱评估方法研究[J];贵州气象;2010年S1期

7 虞苏青;王兴菊;陈贞宏;冯新建;吴哲红;邓世有;;安顺市特大气象干旱影响评估[J];贵州气象;2010年S1期

8 王备;高文明;龙俐;;黔西南州越冬作物生长季气象干旱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11年01期

9 王净;贾红;王今殊;;灰色系统理论在徐州地区气象干旱预测中的应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春林;陈慧华;唐力生;段海来;孙春健;;基于前期降水指数的气象干旱指标及其应用[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岩;刘荣花;师丽魁;马志红;;河南省近40a气象干旱综合指数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史建国;严昌荣;何文清;刘克礼;;气象干旱指数计算方法研究概述[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宋晓辉;蔡守新;李敏;王嘎;张艳丽;;邯郸气象干旱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A];S5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C];2012年

4 李奇临;范广洲;周定文;于树海;欧雅;;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2009/2010年西南干旱的应用[A];S5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C];2012年

5 顾欣;韦波;张杰;韩晓令;;黔东南夏季气象干旱指数适宜性及气候特征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C];2014年

6 李超;;干旱灾情的气象评估工作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李奇临;范广洲;周定文;蒋竹将;;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西南地区的研究[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2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3年

8 何俊琦;余锦华;高歌;王静;;西南地区农业旱情的气象干旱指数适应性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C];2014年

9 董亮;陆桂华;吴志勇;;近50年西南地区气象干旱演变特征分析[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栗健;岳耀杰;雷永登;王志强;王静爱;周兰;尹圆圆;;基于SPI的黄淮海冬小麦气象干旱风险时空格局[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春凌;我省84.52%地区达重旱级气象干旱标准[N];贵州日报;2010年

2 记者 朱薇;全州仍有8个县市不同程度气象干旱[N];红河日报;2011年

3 李长春(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明晰气象干旱和作物干旱[N];中国水利报;2012年

4 记者 刘强;“暖干”致西南气象干旱持续[N];农民日报;2013年

5 本报通讯员 胡懿娜;浙江:全力应对气象干旱[N];中国气象报;2013年

6 记者 陈培娜 林雄锐;我市出现重度气象干旱[N];潮州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赖敏;近期气象干旱呈四大特点[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记者 杨梅菊 通讯员 郭战峰;华北黄淮西北局地气象干旱持续[N];中国气象报;2008年

9 记者苗艳丽 郭起豪;华北黄淮等地气象干旱持续[N];中国气象报;2009年

10 赖敏;气象干旱等级的划分[N];中国气象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峰;川渝地区农业气象干旱风险区划与损失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亮;CI指数及SPEI指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用性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刘蕾;气候变化对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气象干旱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周丹;1961~2013年华北地区气象干旱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季定民;不同气象干旱指标在甘肃省的应用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王婷;洞庭湖流域近52年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6 吴燕锋;北疆近52年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D];新疆农业大学;2016年

7 薄燕飞;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TVDI与气象干旱指数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刘永林;中国西部气象干旱统计规律及对称性结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9 史建国;黄河流域农业气象干旱时空格局变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10 李韵婕;中国西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特征及成因诊断[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83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383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0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