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我国制造业标准国际化战略对策

发布时间:2021-06-16 13:06
  标准是发达国家推进工业4.0和制造业回流、扩大国际贸易控制力乃至攻占全球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必争之地。美国、日本、德国等纷纷把标准竞争作为制造竞争、产业竞争、贸易竞争乃至国家竞争的战略支点,抢夺国际标准主导权、话语权乃至控制权是中国制造高质量和走出去的突破口。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的标准国际化战略相比,我国制造业标准的差距仍然较大,尚未建立与国际完全接轨的标准体系,现行技术标准体系与中国制造大国地位不相匹配,难以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制造业加速走出去的战略需要。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导致世界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应抓住中国疫情率先出清的窗口机遇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个维度嵌入,借鉴美国、德国、日本制造标准的技术路线,加快推进制造标准国际化赶超步伐,深化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对接全球制造变迁轨迹和工业4.0标准体系,围绕智能制造实施富有前瞻性的技术标准研发计划,全链式推进标准研制、标准实施、标准更新和标准推广,深度介入国际标准制修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标准互认,获取中国制造走出去的"通行证"。 

【文章来源】:宏观质量研究. 2020,8(06)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我国制造业标准国际化战略对策


ISO常任理事国GDP与ISO出版物和国际标准组织秘书处数量关系

国际化战略,制度,日本,领域


美国通过产业部门、行业协会、标准制订组织以及国际合作项目提供的联盟和程序,支持新兴技术和重点领域的标准制订工作(Baller,2007),特别是对于能源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网络安全、电子通信等新兴技术领域标准化活动,建立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合作机制,以满足美国制造国际竞争的标准化需求。日本积极抢占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标准,在电子通信(WAPI、TD-SDMA)、电气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基于“开发新市场的标准化制度”(见图3)和“标准化应用支援合作制度”,积极推动本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同时大力推进纳米材料、能源环境、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未来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新设标准项目并进行效益评估。新兴技术标准的推广方面,德国突出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的密切配合,积极推动企业技术研发和标准制订的协同,将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作为互补的战略工具,通过独特的专利卖点获取竞争优势,确保本国产品以最快速度抢占国际市场(Aggarwal和Kumari,2005),通过标准提高制造技术兼容性,加强创新科技领域的资源整合,将自身标准推广至国际标准体系。(三)加强标准化联盟机制构架

理事国,主席,数量比,秘书处


尽管中国承担的制造业领域的ISO和IEC的TC、SC秘书处数量逐年有所增加,2000年仅4个,2018年增加到81个,但总量在全球所有国家中的比重仅0.7%,这与中国制造占全球出口比重约14%的国际地位严重不匹配。发达国家基本控制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话语权,ISO/IEC主席、副主席、秘书长、TC/SC秘书处等职位多由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担任。从6个常任理事国承担的ISO技术委员会主席数量看,美国占15.9%、德国占13.3%、日本占6.7%,相比之下中国差距巨大(见图2)。同时,美国参与了80%的ISO技术委员会,承担了140多个ISO技术委员会和500多个工作组召集人工作;德国以积极成员资格参加了97%的ISO/TC组织;日本一直努力争取ISO/IEC委员会主席、召集人和秘书职务,而中国实质性参与的标准国际化活动则比较少,落户中国的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SC秘书处中,担任技术委员会主席的只有65个,难以在国际标准制订过程中发出有力的“中国声音”。与此同时,ISO和IEC发布的由中国作为主要起草国制修订的国际标准数量呈现上升态势,2003年最少,为2件,2000年为4件,2016年增加到46件,但增加幅度低于TC、SC秘书处数量的增幅。ISO、IEC等国际标准组织TC、SC秘书处数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制订的标准数量会同比大幅增加,关键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TC、SC秘书处的话语权,推进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行业协会联盟代表国家利益参与标准国际化活动。五、国际标准门限:基于LED标准的案例比较解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技术标准化、标准国际化与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J]. 刘淑春.  浙江社会科学. 2018(08)
[2]市场经济中的标准秩序理论研究[J]. 程虹,刘芸.  宏观质量研究. 2017(04)
[3]标准化对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的影响——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实证[J]. 刘淑春,林汉川.  国际贸易问题. 2017(11)
[4]技术进步如何影响我国产品质量?——基于劳动倦怠视角的实证研究[J]. 邓悦,黄诗雅.  宏观质量研究. 2016(02)
[5]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兼评《中国制造2025》[J]. 黄群慧,贺俊.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6)
[6]区域质量型经济增长的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案例分析[J]. 邓悦.  宏观质量研究. 2014(01)
[7]国内外LED产品标准体系研究[J]. 王万成,高松波,叶亦旭,胡益群.  照明工程学报. 2012(06)
[8]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J]. 杨丽娟.  亚太经济. 2012(03)
[9]专利标准化对国际贸易作用的机理研究及实证——基于标准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现状[J]. 宋明顺,张华.  国际贸易问题. 2012(02)
[10]技术标准战略、技术贸易壁垒与出口竞争力的关系——基于浙江出口美日欧的实证研究[J]. 赵志强,胡培战.  国际贸易问题. 2009(10)



本文编号:3233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3233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a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