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谷生产率的地域差异和时空分异——基于稻谷主产区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4-12-19 04:33
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提高稻谷的生产效率对于保障我国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99—2015年全国籼稻和粳稻主产省的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各省份各年度稻谷生产效率的DEA-Malmquist指数进行了测算,通过测算得出反映稻谷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sit指数,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规模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结果表明:①稻谷主产区区域布局方面,水稻产业可以结合地区优势布局。②技术进步在稻谷的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广水稻种植中,农业部门应充分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率,提高稻谷生产效率。未来稻谷产业仍以去库存、绿色发展、规模化经营为主要趋势。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本文编号:4017663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图5 粳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年际变化
相对于籼稻而言,粳稻种植面积更为广泛。粳稻较耐冷寒。粳稻主产区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北部和东北部,在南方地区,粳稻则分布于海拔较高的地方。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国家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东北很多地区都进行了“旱改水”,将种玉米的地方改为了种粳稻,因此,2016年以来,粳稻种植面....
图4 晚籼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年际变化
表3显示,大部分省区的MI都比较高,且变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1999—2003年期间,所有主产省区均高于1。在2004—2008年期间,海南省的MI开始下降,但是在2014—2015年间,海南省的MI又有了回升,相反,在2014—2015年期间,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的M....
图3 中籼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年际变化
从年际变化数据看(图4),晚籼稻的MI一直在波动中变动,最终逐渐稳定在1附近。MI在2004年达到顶峰,在2005年跌落谷底。由图4可以看出,晚籼稻的全要素生产率也是一直在波动的,2004年所有晚籼稻主产省区的MI均大于1,说明所有晚籼稻主产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了较大提升,其中....
图2 早籼稻全要素生产率年际变化
早籼稻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地域差异。根据表1测算结果,从MI的年度平均值看,安徽、广西的稻谷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福建、海南的稻谷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态势。多数早籼稻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赖于技术进步。2004—2008年,基本上所有省份的技术进步率都大于1,说明在2....
本文编号:4017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4017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