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中的“黑洞”、“非黑洞”条件及中国的特征
发布时间:2017-10-26 15:03
本文关键词:空间经济学中的“黑洞”、“非黑洞”条件及中国的特征
【摘要】:[摘要]由克鲁格曼等人建立的空间经济学着重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范围内的聚集与分散,其理论都是建立在基本假设“非黑洞”条件“ρμ”的基础上的,其中参数ρ代表居民对制成品多样性偏好的程度,参数μ代表居民消费中制成品消费的份额。如果该条件不满足的话,那么经济中将出现非常明显的规模经济,因此使得经济活动向某一地区无限的聚集。但是有研究表明现实经济中出现了不满足“非黑洞”条件但却没有无限聚集的现象。本文通过研究空间经济学中的“中心——外围”模型探讨了参数ρ与参数μ在“非黑洞”条件满足时对聚集的影响,并探索了在“非黑洞”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对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非黑洞”条件不满足时会出现无限的聚集,但是聚集的速度会随着参数的变化而变化。 本文还分析了中国参数ρ与参数μ的变化特征,先通过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的经济阶段分为1978-1992年、1993-1998年、1999-2010年。估算了中国这三个阶段的参数σ与参数μ,考察了空间经济学对于我国经济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在1978年-1998年期间,“非黑洞”条件是成立的,空间经济理论是适用于我国经济的,在1999年-2010年期间,“非黑洞”条件是不成立的,我国经济处于无限的聚集之中,因此以“非黑洞”条件为前提假设的空间经济理论是部分地适用于我国经济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随着收入不断上升,我国居民对于制成品多样性偏好在不断上升,从而使得参数ρ下降。这使得我国居民消费对于能够生产更多种制成品的区域更加偏好,进而使得企业也随着劳动力的流动不断地向较为发达的区域内聚集。在最后,本文阐述了一些还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 “非黑洞”条件 中国的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069.9;F12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6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含义7-8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8-13
- 一、 有关“非黑洞”条件的相关研究8-10
- 二、 有关任意两种制成品替代弹性的相关研究10-11
- 三、 有关制成品支出份额的相关研究11-13
- 四、 文献综述小结13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13-14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14
- 第五节 概念解释14-16
- 第二章 空间经济学中的“非黑洞”条件16-30
- 第一节 “非黑洞”状态的聚集与突变16-24
- 一、 “非黑洞”状态的聚集16-21
- 二、 “非黑洞”状态的突变21-24
- 第二节 “黑洞”状态的聚集与突变24-30
- 一、 “黑洞”状态的聚集24-27
- 二、 “黑洞”状态的突变27-30
- 第三章 中国的验证30-53
- 第一节 数据30-33
- 一、 数据来源30-31
- 二、 数据的时期划分31-32
- 三、 数据中指标的选择32-33
- 第二节 参数μ的估算33-41
- 一、 估算方法33
- 二、 估算结果33-41
- 第三节 参数ρ的估算41-53
- 一、 计量模型的选择41-42
- 二、 估算方法42-43
- 三、 估算结果43-53
- 第四章 结论与启示53-60
- 第一节 结论53-56
- 第二节 启示56-57
- 第三节 本论文还未解决的问题57-60
- 一、 空间经济理论在不同经济阶段的适用性57-58
- 二、 空间经济理论中的服务业58-60
- 附录 数据来源60-62
- 参考文献62-65
- 致谢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诺金;;怎样看待我国的低消费率[J];南方金融;2009年10期
2 邵挺;范剑勇;;房价水平与制造业的区位分布——基于长三角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0期
3 陆e,
本文编号:1099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099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