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基于ARIMA模型的广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变化过程

发布时间:2018-04-18 23:25

  本文选题:生态足迹 + ARIMA模型 ; 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为了解广州市生态可持续问题,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广州市2003—2013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足迹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ARIMA模型预测了2014—2020年的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3—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增幅达到6.7%,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远远小于人均生态足迹,导致生态赤字状态,广州市处于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2014—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20年达到4.201 hm~2/人,是2013年的1.02倍,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保持不变,人均生态赤字不断增大.针对广州市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提出加大环境生态保护力度、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实现广州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in Guangzhou,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per capita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 in Guangzhou from 2003 to 2013 we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by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On the basis of this, ARIMA model is used to predict the trend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change in 2014-2020.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the population increased to 6.7 from 2003 to 2013,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decreased, and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was much smaller than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which led to the ecological deficit.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Guangzhou in 2014-2020 is on the rise, reaching 4.201 hm~2/ in 2020, which is 1.02 times of that in 2013.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remains basically unchanged, and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deficit is increasing.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erious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uangzhou,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such as increasing the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trolling the population scale,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060)
【分类号】:X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环;王丽敏;朱嘉伟;;基于生态足迹的河南省生态承载力评价[J];农学学报;2015年04期

2 董晓晓;李玉环;王静;陈瑜琦;;基于ARIMA模型的生态足迹模拟与预测[J];水土保持通报;2015年01期

3 逯砚秋;王国梁;;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西省生态评价[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4 郑晖;石培基;何娟娟;;甘肃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10期

5 王耕;王嘉丽;苏柏灵;;基于ARIMA模型的辽河流域生态足迹动态模拟与预测[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4期

6 周静;管卫华;;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南京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态学报;2012年20期

7 张乐勤;陈素平;荣慧芳;许信旺;;安徽省池州市2001~2010年可持续发展动态测度与分析[J];地理研究;2012年03期

8 张奕韬;;基于ARIMA模型的外汇汇率时间序列预测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9 谭秀娟;郑钦玉;;我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与预测[J];生态学报;2009年07期

10 陈成忠;林振山;;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的变动规律[J];地理研究;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全盛;谷利芬;;温室智能水肥一体化微喷灌装置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7年09期

2 付开;徐颂军;胡梦瑶;马姣娇;;基于ARIMA模型的广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变化过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3 杨海平;温q;;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内蒙古生态承载力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4期

4 王志成;张辉;赵懿;张美秀;聂艳;;基于生态足迹的阿克苏灌区生态承载力评价[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7年08期

5 李凌雁;李鑫;曹世超;;基于ZigBee和GPRS智能监测的节水灌溉装置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7年08期

6 张志高;丁浩;庞菲菲;云慧雪;;安阳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J];陕西水利;2017年04期

7 陈江玲;徐京华;甘泉;徐庆;;川滇生态屏障区生态承载力研究——基于生态足迹模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年06期

8 余华;叶青;张晓灿;;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泉州市县域生态承载力评价[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7年02期

9 陈昌为;朱秀芳;蔡毅;郭航;;一种基于趋势单产和遥感修正模型的混合估产模型[J];中国农业科学;2017年10期

10 王永静;葛文芳;;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新疆可持续发展研究[J];节水灌溉;2017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耀武;常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山东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2 邓颖林;龙海亮;程力;农宵宵;;桂西资源富集区土地综合承载潜力评价——基于系统动力学和GIS[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4年02期

3 田杰;姚顺波;;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陕西省可持续发展动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01期

4 巴乌龙;周华荣;梁雪琼;李玉霞;;喀什地区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在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干旱区研究;2013年05期

5 刘金花;郑新奇;;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市域主体功能区划[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3期

6 李玉丹;张小红;秦云雁;赵中花;;湘江流域生态足迹计算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绿色科技;2013年04期

7 周丽萍;王平;刘淑英;张学昕;;1990—2010年高台县耕地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动态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年04期

8 朱莉莎;赵先贵;;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四川省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S1期

9 张乐勤;陈素平;荣慧芳;许信旺;;安徽省池州市2001~2010年可持续发展动态测度与分析[J];地理研究;2012年03期

10 任玉忠;叶芳;高树东;姜道德;谭绪德;王依瑞;;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潍坊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武云云;刘建香;崔宏星;张庆召;尚兵;邓君;;探讨ARIMA模型在核电站外围环境放射性水平预测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4年11期

2 魏丽华;任志远;;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ARIMA模型测算[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年04期

3 裴宁彪;;河北省夏季降水的季节性ARIMA模型及预报[J];河北机电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4 赵成柏;毛春梅;;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我国碳排放强度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5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苗亚男;基于卡尔曼滤波的ARIMA—GM雾霾预测及扩散消失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刘源;基于GM-ARIMA模型的成都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马晓涛;ARIMA和RBF神经网络在水环境溶解氧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70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770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0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