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利益论
发布时间:2017-03-26 19:01
本文关键词:公众利益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建设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市场在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优势的同时,也推动着利益在公众间重新进行分配,使公众的利益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公众利益观念的变化影响着人们追求利益的范围和层次,影响着公众对现有的社会利益分配方式的态度,最终决定着公众为了获取利益所采取的行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公众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后,公众所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与物质需要相关的有形的利益,与精神需要相关的那些无形的利益也都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公众开始关心民主权利、自由平等、法制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食品安全、医疗改革、教育体制等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利益范畴。 本文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方法对公众利益理论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全文除第一章的导论外可以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部分,第二部分是实践部分。理论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四章,该部分为全文的论述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公众利益论的概念和辨析,我们分别对公众、利益、公众利益三个概念进行了研究,并重点对公众利益、公共利益和共同利益三个相近的概念进行了辨析;第三章是文献综述,我们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者在公众利益的不同论述进行了简单评述,区别了二者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务;第四章我们分析了公众利益观念的变化及其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带动公众利益观念的转变,而观念的转变也必然会引发利益的矛盾与冲突,这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实践部分包括第五章到第八章,该部分既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公众利益的差距,也分析了公众利益的协调机制、表达机制和公共政策问题。第五章分别从我国的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对公众利益差距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公众利益差距已经相当严峻;第六章重点讨论了公众利益的协调机制,我们认为该协调机制必须是一个整体协调的机制,是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协调,重点是经济协调,但也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协调;第七章深入讨论了公众利益协调机制中的表达机制,得出构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核心是法制保障,关键是拓宽和畅通表达渠道,着力点是公众有效地参与公共政策:第八章分析了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问题,了解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提出公众利益应该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文章的主要创新点:首先,提出了公众利益的新定义,区分了其与公共利益、共同利益的不同之处;其次,提出了公众利益的整体协调机制,是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的协调;最后提出构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核心是法制保障,关键是拓宽和畅通表达渠道,着力点是公众有效地参与公共政策。文章的主要不足之处:第一,公众利益论是一个庞大的课题,阐述的还不够详细;第二,没有对公众利益的量化问题进行有效地研究。
【关键词】:公众 利益 公众利益 观念 协调 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062.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引言10-16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10-11
- 一、研究的缘起10-11
- 二、研究的意义11
-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11-13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13-14
- 一、本文的创新13-14
- 二、本文的不足14
- 注释14-16
- 第二章 公众利益的理论基础16-30
- 第一节 公众的解析16-20
- 一、公众的含义16-17
- 二、公众的基本特性及分类17-18
- 三、公众的心理特征18-19
- 四、公众的需求19-20
- 第二节 利益的分析20-23
- 一、利益的概念20-21
- 二、利益的构成21-22
- 三、利益的性质22-23
- 第三节 公众利益的概念23-28
- 一、公众利益与公共利益、共同利益的辨析23-24
- 二、公众利益的概念24-25
- 三、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25-26
- 四、公众利益观念与公众行为26-27
- 五、公众利益与社会和谐27-28
- 注释28-30
- 第三章 公众利益论:文献综述30-43
-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公众利益的论述30-37
- 一、古典福利经济学30
- 二、新古典福利经济学30-35
- 三、公共选择理论35-37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公众利益的论述37-40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众利益的论述37-38
-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公众利益的论述38-40
- 第三节 对以往文献的简单评述40-41
- 注释41-43
- 第四章 我国公众利益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稳定43-61
- 第一节 我国公众利益观念变化的总体判断43-51
- 一、公众利益观念的萌生阶段43-46
- 二、公众利益观念的形成阶段46-48
- 三、公众利益观念的成熟阶段48-51
-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公众利益观念的变化情况51-56
- 一、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公众利益观念的转变51-52
- 二、现阶段我国公众利益观念的变化52-55
- 三、利益矛盾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55-56
- 第三节 公众利益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稳定56-59
- 一、公众利益观念的变化影响社会稳定运行56-57
- 二、贫富分化、社会不公是影响社会稳定运行的现实原因57-58
- 三、公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58-59
- 注释59-61
- 第五章 我国公众利益的发展现状研究61-100
- 第一节 我国公众利益地区间发展差距的现状分析61-72
- 一、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62-65
- 二、政治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65-67
- 三、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67-72
- 第二节 我国公众利益城乡间发展差距的现状分析72-90
- 一、经济收入方面的差距72-76
- 二、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76-82
- 三、社会权力方面的差距82-90
- 第三节 我国公众利益行业间发展差距的现状分析90-98
- 一、行业之间的总体收入差距91-94
- 二、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差距94-96
- 三、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的差距96-98
- 注释98-100
- 第六章 公众利益的协调机制100-114
- 第一节 公众利益的整体协调机制100-105
- 一、经济协调101
- 二、政治协调101-102
- 三、文化协调102-105
- 第二节 完善公众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途径105-109
- 一、完善公众利益的引导机制105-106
- 二、完善公众利益的表达机制106
- 三、完善公众利益的约束机制106-107
- 四、完善公众利益的调节机制107-108
- 五、完善公众利益的补偿机制108-109
- 六、完善社会的预警机制109
- 第三节 公众利益协调机制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109-113
- 一、从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看效率和公平的关系110-111
-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111-112
- 三、当前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办法112-113
- 注释113-114
- 第七章 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探讨114-128
- 第一节 公众利益表达及其意义114-118
- 一、公众利益表达制度有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115-117
- 二、公众利益表达制度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117
- 三、公众利益表达有助于公众与政府的有效沟通117-118
- 第二节 公众利益表达的缺失、非理性及其原因分析118-123
- 一、公众利益表达缺失的现状118-120
- 二、公众利益表达非理性化现状120-122
- 三、公众利益表达缺失的原因分析122-123
- 第三节 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探讨123-127
- 一、构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核心是法制保障123-124
- 二、构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关键是拓宽和畅通表达渠道124-125
- 三、构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着力点是公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125-127
- 注释127-128
- 第八章 公众利益与公共政策128-150
- 第一节 公众利益是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8-132
- 一、公众的政策表达128-130
- 二、公共政策中公众利益的平衡130-131
- 三、公共政策中的公众利益与公众代价131-132
-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132-139
-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132-134
- 二、公共政策的规划134-135
- 三、公共政策的执行135-139
- 四、公共政策的评估139
- 第三节 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论139-148
- 一、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140-143
- 二、现代公共政策的定性分析方法143-146
- 三、现代公共政策的定量分析方法146-148
- 注释148-150
- 参考文献150-160
- 后记160-1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元京;;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别的制度障碍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9期
2 范智;对我国1978~1994年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探讨[J];当代财经;1997年05期
3 王冉;;关于构建理性的利益表达机制的思考——从公众参与行政角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16期
4 马敏;温健麟;;转型时期公众利益表达的类型与有效性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05期
5 贺蕊莉,邹国平;新福利经济理论综述[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杨承训;张新宁;;实事求是地剖析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层矛盾[J];海派经济学;2007年05期
7 周多刚;吴春霞;;利益表达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8 汪玉凯;黎映桃;;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失衡与均衡——公共治理中的利益调控[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潘泽林;试论毛泽东的群众利益思想[J];求实;2004年04期
10 习近平;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J];求是;2001年19期
本文关键词:公众利益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9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69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