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马克思的劳动论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0 18:45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劳动论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尝试通过对马克思核心文本的分析,即通过对巴黎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中劳动论题的详细阐发,揭示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之所以选择这三个文本作为分析马克思劳动论题的核心文本,原因在于它们分别代表了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三个里程碑,因而具有核心说服力。巴黎手稿主要是在存在论上阐明劳动概念,《德意志意识形态》则以生产劳动为基础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初步阐发,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资本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强制地、无偿地占有剩余价值这一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为原则,将资本主义包括生产、流通和分配三个环节在内的总的现实布展过程完整地呈现了出来。巴黎手稿的核心论题是异化劳动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它具有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哲学批判的双重维度。就政治经济学研究而言,它是马克思初次接触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产物。虽然它仅有四个基本规定,但是如果联系到《资本论》,那么这四个规定乃是后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导火索,这一导火索就是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的阐述只能是描述而不是分析,因为马克思还无法从根本上破除国民经济学理论前提的非批判性,即“三位一体”的虚假性。就哲学批判而言,这里特别针对地是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突然转向哲学并不是一段理论的插曲,而是思想批判的必然进程。虽然费尔巴哈曾一度宣称自己完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而马克思也一度相信这一断言,但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使他发现了黑格尔哲学中为费尔巴哈所不及的理论财富。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都在某种程度上把握到了时代劳动的根本特征,即抽象劳动。在黑格尔看来,全部社会异化都来自于人的劳动异化性质,而对异化世界的扬弃又必须仅仅在对这个异化世界本身扬弃的基础上进行才有可能,但这一批判性原则却被思辨的形式所裹挟,不仅如此,由于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使得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和批判性被窒息。据此,马克思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颠覆了思辨哲学的基本缺陷,并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原则拯救了出来。感性对象性活动实际上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存在论基础,在这样基础上,马克思以生产劳动为核心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基本阐发。不过由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论战性质,使得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次登场是以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根本理论缺陷为直接理论意图的。因此,在这种阐发中特别强调生产劳动的经济的基础地位,强调这种地位对于其他一切思想、意识的绝对先在性。不过正如后来恩格斯所指出,这种强调不应该理解为教条,生产方式的绝对地位仅仅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理解的,各种意识和思想完全有可能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占据主导地位。当马克思宣称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正就是针对着将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这一趋势的,而这种庸俗化的典型形式就是经济决定论。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具有科学纲领的原则性质,但不同科学的具体研究仍然需要大量实证的、细致的研究。正如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认的:对劳动的一般性论述虽然是科学的抽象但是却并不能理解任何时代的具体劳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的研究,不能仅仅依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阐发,而需要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实证的、细致地剖析这一历史的、具体的生产形式。因此,马克思在对唯物史观进行阐发之后,就立即着手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具体的研究,这就是以《资本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群。不过正如马克思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乃是现实的生产劳动,即对象性活动的一定的历史形式,马克思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总体的基本切入点仍然是围绕着劳动论题展开的,这就是资本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强制地、无偿地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不过由于资本主义乃是以颠倒的外观表现自身,使得这一本质逻辑很难被普通工人所理解。因此,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阐述主要是通过两个步骤展开的。其一是资本剥削的纯粹过程。马克思在这一部分主要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推动物质财富的极大繁荣,这种说明需要撇开诸如商业欺诈、货币汇率、利息资本等等衍生范畴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从理想的、纯粹的状态来揭示资本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机制。不过这一分析仅仅是开端,进一步的工作乃是分析当衍生范畴和派生概念参与到资本剥削的过程中,这一本质逻辑是如何在现实过程中展现自身的。如果直接在这些干扰因素和派生范畴中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这就是意识形态,就是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庸俗经济学的做法。因此,对资本剥削纯粹过程的理解乃是理解这一过程在现实中展开自身的前提。与此同时,如果仅仅谈论这一纯粹过程本身,而没有对这一过程与其现实展开的说明,那么这种阐释将成为一种形而上学。据此,二者共同构成对资本主义的理解。事实上,马克思的这一说明最根本的、最革命的目的在于指认: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剥削的纯粹状态下(其危机状态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过程中(表现为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趋向),它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在更大程度上破坏着人类生存的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因此,资本主义不过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段插曲,取而代之的下一个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
【关键词】:异化劳动 生产劳动 雇佣劳动 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批判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091.9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前言10-18
  • 注释17-18
  • 第一章 异化劳动: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劳动论题的初始表达18-42
  • 第一节 国民经济学的基本矛盾18-23
  • 一、“三位一体”与“二律背反”:马克思与国民经济学的对话18-20
  • 二、劳动论题的双重内涵20-23
  • 第二节 异化劳动概念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23-40
  • 一、异化劳动概念对经济事实的分析24-27
  • 二、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27-34
  • 三、异化劳动概念的哲学转向34-40
  • 注释40-42
  • 第二章 异化劳动论题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42-75
  • 第一节 费尔巴哈哲学的经验与教训42-47
  • 一、费尔巴哈的突出功绩43-44
  •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隐秘批判44-45
  • 三、感性直观与思辨神学的伪对立性45-47
  • 第二节 黑格尔哲学中的劳动论题47-65
  • 一、《精神现象学》之前黑格尔对劳动论题的分析:耶拿实在哲学Ⅰ47-53
  • 二、《精神现象学》之前黑格尔对劳动论题的分析:耶拿实在哲学Ⅱ53-60
  • 三、《精神现象学》对劳动主题的直接阐发60-65
  • 第三节 《精神现象学》的劳动论题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65-71
  • 一、《精神现象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开端66-67
  • 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性与非批判性67-70
  • 三、对象性活动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70-71
  • 注释71-75
  • 第三章 生产劳动论题与历史唯物主义75-110
  • 第一节 物质生产劳动与唯物史观75-85
  • 一、生产劳动与现实的个人75-78
  •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阐发78-82
  • 三、异化劳动、异化分工与共产主义82-85
  •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85-103
  • 一、鲍威尔:观念革命的软弱性86-88
  • 二、施蒂纳:唯一者的虚假性88-92
  • 三、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形而上学性92-103
  •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与“真正的”社会主义103-107
  • 一、“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104-105
  • 二、马克思对格律恩的批判105-106
  •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性106-107
  • 注释107-110
  • 第四章 《资本论》:剩余劳动论题与资本剥削的纯粹过程110-139
  • 第一节 商品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点110-122
  • 一、抽象的科学与科学的抽象: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限度111-117
  • 二、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批判与黑格尔的逻辑学117-122
  • 第二节 劳动与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122-131
  • 一、劳动与马克思对商品的理解123-124
  • 二、商品之为货币:资本剥削方式的胚芽矛盾124-127
  • 三、货币之为资本:胚芽矛盾的历史发展127-131
  • 第三节资本剥削纯粹过程的多重矛盾131-136
  • 一、资本剥削的再生产与资本积累132-133
  • 二、资本剥削与工资问题133-134
  • 三、资本剥削的积极意义与内在悖论134-136
  • 注释136-139
  • 第五章 《资本论》:雇佣劳动论题与资本剥削的现实过程139-156
  • 第一节 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流通139-143
  • 一、三大资本的循环140-141
  • 二、资本流通与创造价值141
  • 三、资本的生产、流通与雇佣劳动141-143
  • 第二节 资本剥削现实过程的颠倒幻象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143-151
  • 一、生产幻象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43-147
  • 二、流通幻象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47-148
  • 三、分配幻象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48-151
  • 第三节 “三位一体”幻象与理解资本的总体构架151-154
  • 一、“三位一体”幻象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51-152
  • 二、资本主义生产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还原152-154
  • 注释154-156
  • 结语156-162
  • 参考文献162-166
  • 后记166-1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晓明;;《精神现象学》的劳动主题与马克思的哲学奠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F.费迪耶,丁耘;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哲学译丛;2001年03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劳动论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97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8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