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制度模仿的利益冲突博弈分析
本文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制度模仿的利益冲突博弈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愈发受到重视。欠发达地区落后的原因,除了历史因素外,还源于当地的制度短缺,而制度模仿则是弥补制度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制度模仿的利益主体之间往往存在利益冲突。本文的博弈分析将为制度模仿提供理论参考,也将为解决欠发达地区制度的短缺问题提供可行建议。在界定相关概念、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从三方面展开了理论分析。一是对比了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制度模仿;二是根据行政层级提取出制度模仿的直接利益主体:民众、既得利益集团、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三是诠释了各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关系,这为构建相关的博弈模型带来了可能。首先,在民众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博弈中,先对二者展开了完全信息静态的博弈分析,指出双方对制度模仿的态度均取决于各自的成本和收益。但随着知识的学习、模仿,各个博弈方群体会逐步调整策略。由于双方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在长期中的学习和策略调整适合运用复制动态机制模拟,进而运用演化博弈表明:与民众相反,既得利益集团在长期中仍会反对制度模仿。其次,民众对待制度模仿的态度取决于最终的得益。本文假设民众具有基本谈判能力,运用讨价还价博弈对二者的利益冲突关系进行研究,说明民众的支持能够从根源上缩小利益冲突的范围。再次,既得利益集团与地方政府在结盟的同时也存在瓦解的风险。在多数情况下,双方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重复出现的。而重复博弈能够实现一次博弈中无法实现的更优得益,以此为出发点,本文采用“轮换策略”和“触发策略”,结果表明随博弈次数增加,确实提高了博弈的效率。这就提醒地方政府,要尽可能与既得利益集团合作,进而减轻利益冲突程度;要重视重复博弈思想的运用,进而在长期中提高制度模仿效率。第四,中央政府的资助政策也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制度模仿。通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发现,成本收益将决定最后的均衡。考虑到制度模仿可看作是中央政府代表的群体与地方政府代表的群体间展开的两两随机配对博弈,于是构建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演化博弈支付矩阵。结果表明,该博弈的进化稳定策略为(资助,模仿)或(不资助,不模仿),地方政府要想从制度模仿中获益,就应预先核算成本收益并实时调整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分配比率。最后,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官民和谐能够缩小利益冲突范围;与既得利益集团合作能减轻利益冲突程度;机制的健全则能避免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此外,还从研究视角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制度模仿 利益冲突 博弈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24.32;F091.34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4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2-13
- 1.1.1 选题背景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0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4-20
- 1.2.3 文献评析20
-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20-22
- 1.3.1 研究思路20-21
- 1.3.2 技术路线21-22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2-23
- 1.4.1 研究内容22
- 1.4.2 研究方法22-23
- 1.5 创新点及局限性23-24
- 1.5.1 主要创新点23
- 1.5.2 局限性23-24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回顾24-28
- 2.1 概念界定24-25
- 2.1.1 制度24
- 2.1.2 制度移植、制度创新与制度模仿24-25
- 2.1.3 制度模仿陷阱25
- 2.2 理论回顾25-28
- 2.2.1 认知学习理论25-26
- 2.2.2 制度变迁理论26-27
- 2.2.3 路径依赖理论27
- 2.2.4 后发优势理论27-28
- 3 欠发达地区制度模仿的利益冲突理论分析28-35
- 3.1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制度模仿比较28-30
- 3.1.1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制度模仿的相同点28-29
- 3.1.2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制度模仿的不同点29-30
- 3.2 欠发达地区制度模仿的利益冲突相关主体30-32
- 3.2.1 民众30-31
- 3.2.2 既得利益集团31
- 3.2.3 地方政府31
- 3.2.4 中央政府31-32
- 3.3 欠发达地区制度模仿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体现32-35
- 3.3.1 民众与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32-33
- 3.3.2 民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33
- 3.3.3 既得利益集团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33-34
- 3.3.4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34-35
- 4 民众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博弈分析35-45
- 4.1 民众与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35-37
- 4.1.1 基本假设35
- 4.1.2 完全信息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求解35-37
- 4.2 民众与既得利益集团之间博弈的进一步演化分析37-44
- 4.3 本章小结44-45
- 5 民众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博弈分析45-50
- 5.1 民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三回合讨价还价博弈45-48
- 5.1.1 基本假设45-46
- 5.1.2 三回合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构建与求解46-48
- 5.2 民众与地方政府之间无限回合讨价还价博弈48-49
- 5.3 本章小结49-50
- 6 既得利益集团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博弈分析50-59
- 6.1 既得利益集团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50-53
- 6.1.1 基本假设50
- 6.1.2 构建博弈模型50-51
- 6.1.3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的求解与结果分析51-53
- 6.2 既得利益集团与地方政府之间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53-57
- 6.2.1 唯一纯策略纳什均衡博弈的有限次重复博弈53-54
- 6.2.2 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博弈的两次重复博弈—轮换策略54-55
- 6.2.3 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博弈的三次重复博弈—触发策略55-56
- 6.2.4 有限次重复博弈的民间定理56-57
- 6.3 本章小结57-59
- 7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博弈分析59-67
- 7.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完全信息博弈59-62
- 7.1.1 基本假设59-60
- 7.1.2 构建博弈模型并求解60-62
- 7.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演化博弈62-65
- 7.3 本章小结65-67
- 8 结论、建议及展望67-70
- 8.1 主要结论67-68
- 8.2 政策建议68-69
- 8.2.1 大力促进官民和谐,缩小制度模仿利益冲突范围68-69
- 8.2.2 充分利用既得利益集团力量,减轻制度模仿利益冲突程度69
- 8.2.3 健全机制,避免制度模仿利益冲突主体的信息不对称69
- 8.3 后续研究展望69-70
- 参考文献70-74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74-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耀;政府对欠发达地区援助的国际经验[J];中国经贸导刊;2000年08期
2 贾学英;抓住产业转移机遇 加快欠发达地区两个根本性转变[J];理论前沿;2000年24期
3 ;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经济跨越——聊城经验:发展高新技术[J];领导决策信息;2000年10期
4 李昱;欠发达地区更要注重科技信息资源开发[J];今日浙江;2000年23期
5 杨武;;如何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J];中国经济快讯;2001年45期
6 陈德权;;论科技引导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年07期
7 蒋文军,孙宏军;策应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J];工厂管理;2001年06期
8 马奎,杨梅;论湖北欠发达地区在市场化中的困境与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蒋文军 ,孙宏军;欠发达地区要策应产业转移[J];老区建设;2001年09期
10 马奎,周顺禄;中央政府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J];中国民族;200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燕;彭万章;;贵州省欠发达地区的界定及其特征分析[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2 蔡兆银;;经济欠发达地区年鉴的生存与发展[A];江苏省地方志学会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暨地方志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4年
3 刘承智;;欠发达地区在驾驭市场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浅析[A];《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论文集[C];2005年
4 周明生;吴正林;;科学发展观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别化实施研究[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黄志亮;;后发地区区域创新论——论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的几个主要特点[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钱素华;;创新政府管理,维护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稳定[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欠发达地区投资战略研究》课题组;刘佩勇;郭居珍;李秀昆;张雪峰;;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战略研究[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1994年度)[C];1994年
8 张金城;;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司应对入世挑战的几点思考[A];甘肃保险论文集[C];2004年
9 马立业;;关于欠发达地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领导能力提升研究[C];2006年
10 李泽民;;基于中国国情的产业转移动力机制探究——兼论我国欠发达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对策[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欠发达地区更需要先进文化[N];人民日报;2001年
2 厉征;给欠发达地区留下更多的财力空间[N];中国税务报;2006年
3 李白蕾;272名大学生出征服务欠发达地区[N];福州日报;2007年
4 记者 陈滢;今年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启动[N];闽东日报;2007年
5 市报道组 金新安 记者 郑维富;乐清:引领欠发达地区农民奔小康[N];浙江日报;2006年
6 金波;创新机制 明确重点 加大力度 推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N];浙江日报;2007年
7 尹天五邋席殿晋;《努力走出欠发达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子》出版[N];山西日报;2007年
8 记者 高振发邋通讯员 王东海 贾建勇;北京启动支持周边欠发达地区发展计划[N];河北日报;2008年
9 李陈续;李修松:加强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8年
10 闫跃勇;促进社会资本向欠发达地区流动[N];人民代表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亚玲;社会转型期欠发达地区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马奎;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2年
3 马江;中国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探析与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魏勇;我国欠发达省域竞争力提升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刘淑华;欠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晏磊;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吴丹;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及其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张庆滨;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9 贾丽萍;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重建[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肖慈方;中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晶;高新技术长入欠发达地区的机理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2 赖颖;广东欠发达地区政府招商引资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黄雯;经济转型时期欠发达地区的环境伦理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周志刚;企业孵化器的制度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刘成煍;西部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赵明;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5年
7 谢培原;欠发达地区以县为单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8 肖春红;衡阳市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D];南华大学;2014年
9 赵萍;欠发达地区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10 亓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制度模仿的利益冲突博弈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98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