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持股网络位置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交叉持股网络位置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前后发生的五次并购浪潮,并购逐步成为企业战略扩张、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就并购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企业正进入一个并购的高发时期,自2005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促使我们对并购绩效从崭新的视角进行研究。同时,随着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中国企业间交叉持股的总体规模在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之间相互投资持股所形成的资产总值已有2000年的140亿人民币增至1700亿元人民币。企业因交叉持股而形成的企业间联系构成一个有特色的网络,被称为企业间交叉持股网络。这种组织间关系网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受到越来越多的组织学家和战略研究者的关注。嵌入于交叉持股网络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有它独特的网络位置特征,该特征是网络成员之间建立关系的结果,企业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影响着其获取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能力,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但现有对组织间关系网络的研究很少有研究关注企业间交叉持股网络。本文将社会网络理论引入对交叉持股的研究,借助社会网络理论来分析企业在交叉持股网络中的位置特征,探讨在社会网络视角下企业间交叉持股的网络位置如何对并购绩效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以2004年至2012年沪深A股中涉及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中国上市公司因交叉持股而建立联系的企业间网络的形态,鉴于我国沪深A股交叉持股现状,同时考虑了直接交叉持股和间接交叉持股这两类持股模式,使用中心性和结构洞两个指标衡量沪深A股并购事件中样本企业在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网络中的位置特征,实证检验样本企业嵌入在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网络中的位置特征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沪深A股交叉持股网络属于典型的无标度网络,各节点之间的联结状况具有不均匀分布特质,平均网络密度为0.038。多元回归结果表明,中心性和结构洞指标对并购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网络位置特征对其并购绩效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交叉持股 网络位置 并购绩效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1;F832.5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8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9-11
- 1.1.1 选题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国外相关研究评述11-13
- 1.2.2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13-15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15-16
- 1.3.1 研究方法15
- 1.3.2 研究内容15-16
- 1.4 研究的创新点16-18
-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概述18-28
- 2.1 交叉持股理论概述18-21
- 2.1.1 交叉持股相关概念内涵18-19
- 2.1.2 交叉持的股动因分析19-20
- 2.1.3 交叉持股的效应分析20-21
- 2.2 社会网络理论概述21-25
- 2.2.1 社会网络相关概念内涵21-23
- 2.2.2 社会网络的维度划分23-25
- 2.2.3 社会网络的网络位置理论25
- 2.3 并购绩效25-28
- 2.3.1 并购绩效相关概念内涵25-26
- 2.3.2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26-28
- 第3章 交叉持股网络位置对并购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构建28-35
- 3.1 交叉持股网络中企业网络位置的维度28-29
- 3.1.1 网络中心度28-29
- 3.1.2 网络结构洞29
- 3.2 交叉持股网络位置对并购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29-32
- 3.2.1 基于嵌入性理论的分析30
- 3.2.2 基于弱联结优势理论的分析30-31
- 3.2.3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31-32
- 3.3 交叉持股网络位置对并购绩效影响的假设提出32-35
- 3.3.1 交叉持股网络中心性与并购绩效32
- 3.3.2 交叉持股网络结构洞与并购绩效32-33
- 3.3.3 所有权性质、交叉持股网络位置与并购绩效33-35
- 第4章 交叉持股网络位置对并购绩效的实证检验35-45
- 4.1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35-36
- 4.2 变量选取和定义36-38
- 4.3 实证研究模型38-39
- 4.3.1 网络构建方法38
- 4.3.2 并购绩效模型构建38-39
- 4.4 实证结果分析39-44
- 4.4.1 交叉持股网络形态的实证描述39-41
- 4.4.2 交叉持股的网络位置对并购绩效影响的实证结果41-44
- 4.5 稳健性分析44-45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45-48
- 5.1 研究结论45-46
- 5.2 对策建议46-47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47-48
- 参考文献48-54
- 致谢54-55
- 个人简历、论文发表及科研参与情况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芸;;交叉持股利大?弊大?[J];中外管理;2003年04期
2 葛开明;;我国法人交叉持股现象的思考[J];经济管理;2003年23期
3 方周文;;交叉持股投资会计问题的初步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4年04期
4 时卫干;;上市公司交叉持股风险毕露[J];南风窗;2007年14期
5 裴桂芬;;中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思考——从日本交叉持股谈起[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6 马兵;邱魏魏;;交叉持股国内外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08年09期
7 余佩琨;王剑;;股票流通性和偿债能力对交叉持股决策的影响分析[J];财会月刊;2008年20期
8 秦俊;朱方明;;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现状与特征[J];财经论丛;2009年03期
9 万立全;;交叉持股下公司间持股比例的计算[J];财会月刊;2009年22期
10 李向罡;;也谈交叉持股[J];中国资产评估;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颖;;基于国际视角的交叉持股制度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朱开悉;;公司交叉持股的会计问题研究[A];商誉会计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何永哲;;企业交叉持股与改善之道[A];中国商法年刊创刊号(2001)[C];2001年
4 贡峻;;交叉持股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A股市场2007~2009年的经验数据[A];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玉翠;张协奎;张媛;;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白默;刘志远;;公司控制权、经理人员项目选择与交叉持股的模型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贡峻;;交叉持股是否影响了企业价值?——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A];当代会计评论(第3卷第1期)[C];2011年
8 储一昀;陈政文;;交叉持股对上市公司财务行为的经济影响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耀光;交叉持股的两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2 ;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情况一览(一)[N];证券日报;2006年
3 ;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情况一览(二)[N];证券日报;2006年
4 信息数据室;2007年年报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情况一览(1)[N];中国证券报;2008年
5 中信证券策略研究组;谨慎乐观中关注交叉持股公司[N];中国证券报;2007年
6 林U,
本文编号:686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686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