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15:12

  本文关键词: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集群 集群效应 元胞自动机


【摘要】: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能够产生外部经济性;有利于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有利于促进企业之间的创新,,能够产生创新效应等。目前,国内外对集群效应的研究还普遍停留在现象上,缺乏对集群效应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因此对产业集群效应深层次原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产业集群效应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集群效应研究的局限性;进而透过集群效应的现象(外部经济性、竞争理论以及学习机制等),对集群效应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内在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确立总产值和资金产出率为集群效应的衡量指标;接着,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水平型产业集群和垂直型产业集群),确定状态变量及其影响因素,建立模型。然后应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及计算机模拟实验手段对产业集群效应进行研究,分别构建了水平型、垂直型产业集群效应模型,对影响水平型、垂直型产业集群效应的相关因素作模拟分析,明确水平型、垂直型产业集群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水平型产业集群效应而言,技术水平对资金产出率和总产值的影响最为突出,自然资源的影响次之。集群内部竞争对资金产出率的影响较明显,而对总产值的影响略弱。人才储备对集群总产值的影响较大,但对集群资金产出率的影响微乎其微。集群收益、区域品牌效应、技术支撑,市场等因素对集群资金产出率及总产值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垂直型产业集群效应来说,技术水平对集群资金产出率的影响最为突出,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次之。但对总产值而言,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最大。自然资源、人才储备、集群收益、区域品牌效应、集群合作度、政策变量等因素对集群资金产出率及集群总产值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是对产业集群效应研究的一个有益探索,研究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产业集群的深层次研究,研究结论有利于引导政府和企业关注关键影响因素,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业集群 集群效应 元胞自动机
【学位授予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062.9;F22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一、 引言10
  • 二、 相关研究概述10-14
  • (一) 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概述10-11
  • (二) 产业集群效应国内外研究概述11-14
  • 三、 产业集群效应研究中存在的局限14
  • 四、 本研究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创新点14-18
  • (一) 研究的总体思路14-15
  • (二) 研究内容15-16
  • (三) 特色与创新之处16-18
  • 第二章 产业集群效应的相关理论18-30
  • 一、 产业集群效应的概念界定19-21
  • (一) 集群效应的一般内涵20
  • (二) 集群效应的主要判定指标20-21
  • 二、 产业集群效应形成的内在原因和影响因素21-30
  • (一) 集群效应形成的原因21-22
  • (二) 影响因素22-30
  • 第三章 元胞自动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0-39
  • 一、 元胞自动机的提出与发展30-31
  • 二、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与特征31-34
  • (一)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31-33
  • (二) 元胞自动机的特征33-34
  • 三、 元胞自动机运用于产业集群效应研究的优势34-39
  • (一) 产业集群的复杂性特征34-36
  • (二) CA 运用于产业集群效应研究的优势36-39
  • 第四章 基于 CA 的水平型产业集群效应研究39-73
  • 一、 水平型产业集群效应影响因素分析39-41
  • (一) 水平型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39
  • (二) 影响水平型产业集群效应的因素分析39-41
  • 二、 基于 CA 的水平型产业集群效应模拟41-73
  • (一) 建模的基本思路41
  • (二) 集聚效应与逻辑斯蒂方程41-42
  • (三) 模型设计42-52
  • (四) 状态更新规则52-54
  • (五) 模拟实验与指标筛选54-69
  • (六) 模拟结果分析与比较69-73
  • 第五章 基于 CA 的垂直型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73-96
  • 一、 垂直型产业集群效应影响因素分析73-74
  • (一) 垂直型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73
  • (二) 影响垂直型产业集群效应的因素分析73-74
  • 二、 基于 CA 的垂直型产业集群效应模拟74-96
  • (一) 建模的基本思路74
  • (二) 模型设计74-76
  • (三) 状态更新规则76-78
  • (四) 模拟实验与指标筛选78-93
  • (五) 模拟结果分析与比较93-96
  • 结论与展望96-100
  • 一、 主要结论96-97
  • 二、 研究展望97
  • 三、 政策建议97-100
  • (一) 宏观层面98
  • (二) 中观层面98-99
  • (三) 微观层面99-100
  • 致谢100-101
  • 参考文献101-106
  • 附录106-111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11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丽静;王雅莉;;城市化经济的产业集群效应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4期

2 阎金明;;关于以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带动产业升级的思考[J];城市;2008年07期

3 胡宇辰;产业集群效应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财经;2004年11期

4 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5 王向阳;;布局优化、集中度提高与产业竞争力提升[J];东岳论丛;2009年01期

6 罗军;;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6期

7 安凡所;分工、溢出效应和收益递增——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理及其启示[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王缉慈;关于企业规模科学性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07期

9 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1期

10 梁小萌;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及区域协调——入世后我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J];改革与战略;2000年05期



本文编号:10070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0070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6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