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区域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0 19:45

  本文关键词:区域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循环经济 评价体系 发展模式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社会越来越有共识的认识到,要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是在这种需求和背景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应运而生了。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被认为是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随着循环经济在区域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区域循环经济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整个区域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它能够修正传统区域发展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带动落后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循环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区域循环经济具有系统论、生态学、经济学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 区域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区域经济或区域发展基础之上的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复杂巨系统,由区内循环和区际循环构成,主要包括区域产业体系、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和区域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区域内和跨区域的物质、能量、信息、资源、废弃物的分层(企业、园区、城市)循环流动,优化系统主体要素的运行结构和关联;通过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各种产业生态链,实现产业循环发展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耦合功能,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转变区域生产、消费和管理模式;通过公共设施和支持服务机构把区域的生产、消费、废物处理和区域管理统一组织为生态网络系统;通过科学设计区域间的空间立体网络,加强区域内外的交流和联系,实现循环经济规模效益的需要和解决区域性项目的需要。 区域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绿色企业评价机制、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环境贸易管理制度。区域循环经济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工业代谢分析、生命周期分析和生态效率评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循环经济会对波特提出的基础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包括采购、研发、生产、销售。因此,,有必要把循环经济发展对企业的要求添加到企业的基础价值链中,并研究区域循环经济自身形成的价值链构成。循环经济在其系统运行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物质流和能量流,必然产生价值的增殖和货币的流动,从而形成区域循环经济的价值链,主要产生在三个时期,即价值投入与资源配置、价值物化与价值增殖、价值产出和价值实现。 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从理论探讨阶段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前提。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5R原则、系统优化原则、指导性原则、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原则、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区域性原则、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
【关键词】:区域循环经济 评价体系 发展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06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导论13-28
  • 1.1 问题的提出13-16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6-17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7-25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25-26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6-28
  • 第2章 区域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28-42
  • 2.1 系统论基础28-30
  • 2.2 生态学基础30-33
  • 2.3 经济学基础33-41
  • 2.4 本章小结41-42
  • 第3章 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42-56
  • 3.1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42-48
  • 3.2 循环经济区域发展的必要性48-50
  • 3.3 循环经济区域发展的微观动力50-51
  • 3.4 循环经济区域发展的机理51-53
  • 3.5 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战略转型模式53-55
  • 3.6 本章小结55-56
  • 第4章 区域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方法56-79
  • 4.1 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与体系56-63
  • 4.2 区域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63-65
  • 4.3 区域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理论分析65-73
  • 4.4 区域循环经济的基本分析方法73-78
  • 4.5 本章小结78-79
  • 第5章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体系79-101
  • 5.1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目标与特点79-81
  • 5.2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81-83
  • 5.3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83-92
  • 5.4 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模型与方法92-99
  • 5.5 本章小结99-101
  • 第6章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框架101-130
  • 6.1 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的理论分析101-106
  • 6.2 循环型企业建设的战略模式与案例分析106-110
  • 6.3 循环型产业的发展模式与产业链构建110-121
  • 6.4 循环型城市(省)的构建模式与示范工程121-127
  • 6.5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127-129
  • 6.6 本章小结129-130
  • 第7章 中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评价130-180
  • 7.1 中部地区概况130
  • 7.2 中部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130-132
  • 7.3 基于熵值法的中部循环经济现状评价132-167
  • 7.4 基于多元统计法的中部循环经济现状评价167-174
  • 7.5 中部循环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174-178
  • 7.6 本章小结178-180
  • 第8章 中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框架180-197
  • 8.1 中部实施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180-184
  • 8.2 中部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184-186
  • 8.3 中部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186-188
  • 8.4 中部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和重点188-192
  • 8.5 中部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产业和项目192-196
  • 8.6 本章小结196-197
  • 第9章 中部地区实施循环经济的战略措施197-202
  • 9.1 建立实施循环经济的观念支撑体系197-198
  • 9.2 建立形成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198
  • 9.3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支撑体系198-199
  • 9.4 建立实施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199-200
  • 9.5 建立适合循环经济的指标核算支撑体系200-201
  • 9.6 本章小结201-202
  • 第10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202-205
  • 10.1 全文总结202-203
  • 10.2 主要创新点203-204
  • 10.3 研究展望204-205
  • 参考文献205-21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212-214
  • 致谢21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肖华茂;彭剑;;循环经济理念下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发展模式设计[J];环境保护;2008年18期

2 李珂;杨敏;;小城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兰州市榆中县金崖镇为例[J];开发研究;2011年06期

3 耿晓茹;;循环经济模式指导下的火电厂生态工业园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年19期

4 肖华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8期

5 王乐;武春友;;区域循环经济概念及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04期

6 刘清志;陈思羽;;黄河三角洲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探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鹿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毅;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评价及其路径演进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王乐;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长灏;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张立超;中国循环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6 袁学良;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张家殨;高尔夫球场可持续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胡斌;两型社会视角下工业园区建设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龙香;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焦文婷;基于能值分析的庆阳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周敏;城市群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牛会娟;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高丽艳;基于网格化管理的区域循环经济监控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6 杜瑶;煤炭矿区规划环评中的循环经济评价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7 于吉涛;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竹产业链构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8 吴娟;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产业评价体系及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燕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机制及跟踪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许乾;区域(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08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008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1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