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生态环境产业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08:32

  本文关键词:生态环境产业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 环境 资源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摘要】: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生态环境产业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产业发展融为一体,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在恢复生态和环境重建中发展的产业。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生态农业是生态环境产业研究的重要问题。论文以生态环境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调查相结合,案例分析与系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以现有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融合,深入探讨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产业的研究,在理论上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内容,为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解释,在实践中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分析了生态环境产业内涵、影响产业特征的因素,生态环境产业的本质特征,产业、产业模式及其生态环境产业的类型。二是我国发展生态环境产业的需求和制约因素的研究。研究了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模式,从环境破坏、经济环境政策推动、公众环境消费意识促进、产业国际转移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等方面论述了生态环境产业的需求问题,从资源环境、科学技术、产业基础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发展生态环境产业的制约因素。三是生态环境产业的理论创新、模式选择、评价方法及其支持体系研究。从生态环境产业系统的适度投入论、物质循环论和生态农业产业论的等方面研究了生态环境产业的理论创新,尤其是从农业生态产业的视角探索生态环境产业模式选择问题,构建了生态环境产业的理论模式,通过加大对生态环境产业的财政支出,优惠税收和投融资政策,鼓励企业投资治理污染,鼓励生态环境产业产品出口等措施,促进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四是实证研究了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吴起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 论文的结论是:一是制约产业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因素、供给因素、需求因素、技术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因素,只有发展生态环境产业,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二是生态农业产业是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趋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挑战,科技基础薄弱是中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地域性和多元文化对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又客观地形成了一些障碍。三是区域生态环境产业的理论模式包括农产品基地型生态环境产业模式、资源节约型生态环境产业模式、环境保护型生态环境产业模式、能源型生态环境产业模式和草地养殖型生态环境产业模式。四是只有通过发展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生态农业主导型的生态环境产业,才能形成一大批国家环境产业园,省市级环境产业园,发展一大批区域特色的清洁食品生产与加工、绿色环保产业、生态农业信息产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五是吴起县生态环境产业的实证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尤其是环境保护技术的进步、劳动投入和化肥投入是影响吴起县生态农业发展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贡献份额分别为0.816、0.114和0.108,吴起县的退耕换林政策既创造了生态效益又提高了耕地的生产弹性(从1.204提高到12.746),实现了生态环境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延长了产业链条,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论文的创新之处:一是提出了生态环境产业的本质特征,认为生态环境产业的基本特征,揭示了生态环境产业与其它经济部门的根本差别,生态环境产业的运行特征、揭示了生态环境产业运行主体之间的特殊关系,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特征,揭示了产业成长的条件,产业进步的驱动因素,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从产业间竞争角度以及产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来探索资源配置问题。二是提出了影响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政策以及环境保护政策。只有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三是提出了生态农业产业是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趋势,绿色农产品市场管理机制和生态农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模式等制约了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土地经营体制对生态农业产业具有重要制约作用,适度规模经营对生态农业发展固然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趋凸现,影响了生态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四是提出了生态环境产业的生态环境建设品牌化、企业化和产业化“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认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是生态环境产业的建设目标。五是提出了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良好制度环境和运行机制,调整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市场绩效,提升生态环境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促进生态环境产业的融合。
【关键词】:产业 环境 资源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06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1 导论12-23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2-16
  • 1.1.1 选题背景12-14
  • 1.1.2 选题意义14-16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16-17
  • 1.2.1 研究对象16
  • 1.2.2 研究方法16-17
  •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框架结构17-22
  • 1.3.1 研究思路17
  • 1.3.2 研究的基本内容17-21
  • 1.3.3 论文的框架结构21-22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22-23
  • 2 生态环境产业研究文献综述23-36
  • 2.1 环境产业的研究状况分析23-27
  • 2.1.1 国外环境产业的研究状况23-24
  • 2.1.2 国内环境产业的研究状况24-27
  • 2.2 生态环境的研究状况分析27-35
  • 2.2.1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研究27-28
  • 2.2.2 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的价值构成研究28-29
  • 2.2.3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转化研究29-30
  • 2.2.4 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研究30-32
  • 2.2.5 关于退耕还林的研究状况分析32-35
  • 2.3 一个新的分析视角—生态环境产业研究35-36
  • 3 生态环境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36-53
  • 3.1 产业组织理论36-42
  • 3.1.1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36-38
  • 3.1.2 产业组织理论的修正与发展38-40
  • 3.1.3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40-42
  • 3.2 产业结构理论42-46
  • 3.2.1 产业结构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42-44
  • 3.2.2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44
  • 3.2.3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44-46
  • 3.3 环境经济学理论46-53
  • 3.3.1 环境经济学理论的演化46-48
  • 3.3.2 市场失灵还是政策失效导致环境损害48-50
  • 3.3.3 环境污染治理的最优水平50-53
  • 4 生态环境产业的内涵、特征及其类型研究53-71
  • 4.1 生态环境产业的内涵53-56
  • 4.1.1 产业的内涵辨析53-54
  • 4.1.2 生态环境的内涵辨析54-55
  • 4.1.3 生态环境产业的内涵辨析55-56
  • 4.2 生态环境产业的特征56-65
  • 4.2.1 产业特征的影响因素56-58
  • 4.2.2 生态环境的特征58-60
  • 4.2.3 生态环境产业的特征60-65
  • 4.3 生态环境产业的类型65-71
  • 4.3.1 产业与产业模式的类型65-67
  • 4.3.2 生态环境产业的构成与类型67-71
  • 5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需求问题研究71-90
  • 5.1 产业结构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71-81
  • 5.1.1 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71-72
  • 5.1.2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72-73
  • 5.1.3 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73-75
  • 5.1.4 产业结构演变的模式75-77
  • 5.1.5 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77-81
  • 5.2 生态环境产业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81-87
  • 5.2.1 环境破坏推动的生态环境产业需求82-84
  • 5.2.2 经济环境政策推动的生态环境产业需求84-85
  • 5.2.3 公众环境消费意识推动的生态环境产业需求85-86
  • 5.2.4 产业国际转移推动的生态环境产业需求86
  • 5.2.5 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的生态环境产业需求86-87
  • 5.3 生态环境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87-90
  • 5.3.1 生态环境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机制87-89
  • 5.3.2 生态环境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形式89-90
  • 6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90-103
  • 6.1 资源环境的制约90-93
  • 6.1.1 水资源短缺90
  • 6.1.2 耕地资源退化90-91
  • 6.1.3 能源危机加剧91
  • 6.1.4 产地环境质量下降91-93
  • 6.2 技术因素的制约93-98
  • 6.2.1 先进、安全、适用的生物技术93-95
  • 6.2.2 环境友好型肥药技术95-96
  • 6.2.3 病虫草害的生态控制技术96-97
  • 6.2.4 物料精准化投入技术97
  • 6.2.5 生态环境产业标准化与国际化97-98
  • 6.3 产业基础的制约98-100
  • 6.3.1 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薄弱98-99
  • 6.3.2 地域性和多元文化对产业创新的影响99-100
  • 6.4 管理机制的制约100-103
  • 6.4.1 农村土地经营体制100
  • 6.4.2 绿色农产品市场管理机制100-101
  • 6.4.3 科技示范与推广体系101
  • 6.4.4 生态农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模式101-103
  • 7 生态环境产业的模式研究103-118
  • 7.1 生态环境产业的理论创新研究103-107
  • 7.1.1 生态环境产业的适度投入论103-105
  • 7.1.2 生态环境产业的物质循环论105-106
  • 7.1.3 生态环境产业的核心—生态农业产业论106-107
  • 7.2 生态环境产业的理论模式研究107-114
  • 7.2.1 生态环境产业的“三位一体”模式研究107-110
  • 7.2.2 生态环境产业的深化—生态环境产业的理论模式研究110-114
  • 7.3 生态环境产业评价方法114-118
  • 7.3.1 能值评价115
  • 7.3.2 物质能量投入产出评价115-116
  • 7.3.3 价值流评价116-118
  • 8 生态环境产业的支持系统研究118-131
  • 8.1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118-120
  • 8.1.1 强化政府对生态环境产业建设的支持职能118-119
  • 8.1.2 促进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119-120
  • 8.2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支持体系120-125
  • 8.2.1 促进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120-121
  • 8.2.2 提升生态环境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121-123
  • 8.2.3 注重生态环境产业的融合123-125
  • 8.3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产业支持体系125-131
  • 8.3.1 优化政府主导型的生态环境产业125-126
  • 8.3.2 发展企业主导型的生态环境产业126-127
  • 8.3.3 提升生态农业主导型的生态环境产业127-131
  • 9 生态环境产业的实证研究—以吴起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为例131-143
  • 9.1 吴起生态环境产业的基本情况分析131-133
  • 9.1.1 吴起生态环境发展概述131-132
  • 9.1.2 吴起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基本判断132-133
  • 9.2 吴起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分析133-136
  • 9.2.1 吴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33-135
  • 9.2.2 吴起第二产业结构调整135
  • 9.2.3 吴起第三产业结构调整135-136
  • 9.3 吴起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中的农业综合生产力绩效分析136-143
  • 9.3.1 理论模型136-137
  • 9.3.2 变量及数据的选择137-138
  • 9.3.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138-141
  • 9.3.4 各影响因素对吴起县综合生产能力增长率的贡献率分析141-142
  • 9.3.5 政策建议142-143
  • 10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43-145
  • 10.1 结论143-144
  • 10.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44-145
  • 参考文献145-157
  • 致谢157-15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15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贺顺奎;;低碳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2 毛新;;环境产业的培育与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J];开发研究;201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彦希;中国低碳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2 贾晓红;基于政府规制的辽宁省环保产业竞争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3 唐果;基于生态性的衡山萱洲古镇环境艺术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11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011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4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