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与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21:16

  本文关键词: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与路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知识溢出 溢出机制 溢出路径 知识经济


【摘要】:知识溢出是一种外部性,是指知识接受者将获得的知识与自有知识相融合开发出新的知识,却没有给予知识的提供者以补偿,因而提供者没有享受全部收益;或者给予的补偿小于知识创造的成本,接受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没有承担全部成本的现象,我们将这一外部性和产生这一外部性的过程统称作知识溢出,即知识溢出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罗默将知识溢出引入经济理论,使其成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但是,知识溢出的本质是什么?它为什么产生?是如何产生的?学术界研究尚不深入,认识也不一致。本文对知识溢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仅对于深化新增长理论和丰富知识经济学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合理有效地利用知识溢出效应也很有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梳理了自1960年Mac. Dougall提出知识溢出以来近半个世纪的相关文献,分析了有关知识溢出的国内外研究背景、状况与研究方法,提炼出知识溢出的本质特征、知识特征、主体特征和周期特征,辩析了知识溢出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基础和作用,构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本文从动力学的角度揭示出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认为知识溢出的动力机制指的是企业在吸收外部知识的过程中,各种相互联系的影响因素的联接方式,其中,企业是机制的载体,载体各影响因子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机制影响因子有认知距离、吸收能力、技术距离、空间距离和文化距离。功能分别为:认知距离是启动器、吸收能力是引擎、技术距离是拉动器、空间距离是助推器、文化距离是润滑剂。文章利用拓扑学理论分析了认知距离,利用区域GDP检验了吸收能力,利用技术差距模型分析了技术差距,利用国外的研发数据分析了空间距离,利用Hofstede理论分析了文化距离对知识溢出发生的影响。 本文类比热力学理论按照知识载体的差异从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分析了知识溢出的路径,认为通过机器设备、投资办厂等特定载体获取的溢出为传导路径;通过商品贸易以不特定载体获取的知识溢出为对流路径;不需要载体,通过研发和干中学的方式获取的知识为辐射路径。本文分析了通过三种路径如何获得知识溢出,借助SPSS软件,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科-道函数进行了相应的实证分析或规范分析。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知识溢出的对策,即知识溢出环境优化对策、知识溢出机制完善对策和针对三种不同路径的对策。
【关键词】:知识溢出 溢出机制 溢出路径 知识经济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06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31
  • 1.1 问题的提出12
  • 1.2 研究的背景12-16
  • 1.2.1 技术创新范式的转变突出了知识溢出的地位12-13
  • 1.2.2 知识的经济价值日益凸现13-14
  • 1.2.3 知识的替代效应使知识不断进化14
  • 1.2.4 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重要解释变量14-16
  • 1.3 有关知识溢出研究的文献综述16-27
  • 1.3.1 有关溢出的研究16-17
  • 1.3.2 国外对知识溢出的含义的研究17-19
  • 1.3.3 国外对知识溢出类型与原因的研究19-21
  • 1.3.4 国外对知识溢出的测度21-22
  • 1.3.5 国外对知识溢出的实证研究22-24
  • 1.3.6 国内对知识溢出的研究状况24-27
  •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27-28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28-31
  • 2 知识溢出的研究基础31-53
  • 2.1 知识溢出的内涵31-38
  • 2.1.1 知识溢出的界定31-32
  • 2.1.2 知识溢出相关概念的区分32-35
  • 2.1.3 知识溢出效应35-38
  • 2.2 知识溢出的特征38-44
  • 2.2.1 知识溢出的本质特征38-39
  • 2.2.2 知识溢出的知识特征39-40
  • 2.2.3 知识溢出的主体特征40-41
  • 2.2.4 知识溢出的周期特征41-44
  • 2.3 知识溢出的产生基础44-49
  • 2.3.1 知识溢出产生的原因44-46
  • 2.3.2 知识存量46-47
  • 2.3.3 知识溢出与知识积累的关系47-49
  • 2.4 知识溢出的地位和作用49-53
  • 3 知识溢出的动力机制53-88
  • 3.1 知识溢出的动力机制概述53-55
  • 3.2 知识溢出的启动器:认知距离55-59
  • 3.2.1 认知与认知距离55-56
  • 3.2.2 认知距离与知识溢出56-57
  • 3.2.3 模型分析57-59
  • 3.2.4 结论59
  • 3.3 知识溢出的引擎:吸收能力59-68
  • 3.3.1 企业的吸收能力59-60
  • 3.3.2 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60-62
  • 3.3.3 吸收能力的实证62-66
  • 3.3.4 检验结果66-68
  • 3.4 知识溢出的拉动器:技术差距68-73
  • 3.4.1 技术差距的内涵68-69
  • 3.4.2 技术差距对知识溢出的影响69-71
  • 3.4.3 技术差距影响知识溢出实证的分析71-72
  • 3.4.4 结论72-73
  • 3.5 知识溢出机制的助推器:空间距离73-78
  • 3.5.1 空间距离影响知识溢出73-75
  • 3.5.2 空间距离影响知识溢出的实证分析75-78
  • 3.5.3 结论78
  • 3.6 知识溢出的润滑剂:文化距离78-82
  • 3.6.1 文化对知识溢出的影响78-79
  • 3.6.2 文化距离变量的引入79-82
  • 3.6.3 利用文化距离研究知识溢出的结论82
  • 3.7 知识溢出的环境:政策和市场约束82-88
  • 3.7.1 政府政策的约束82-84
  • 3.7.2 市场竞争的约束84-88
  • 4 知识溢出的路径分析88-123
  • 4.1 知识溢出的传导路经88-103
  • 4.1.1 通过引进技术设备获取知识溢出89-93
  • 4.1.2 通过外商直接投资获取的知识溢出93-96
  • 4.1.3 传导途径知识溢出的实证分析96-100
  • 4.1.4 传导路径中知识溢出的规范分析100-103
  • 4.2 知识溢出的对流路经103-110
  • 4.2.1 对流路径中的知识溢出103-105
  • 4.2.2 对流路径中知识溢出的规范分析105-107
  • 4.2.3 对流路径中知识溢出的实证分析107-110
  • 4.3 知识溢出的辐射路径110-123
  • 4.3.1 通过干中学获取知识溢出111-112
  • 4.3.2 通过干中学获取知识溢出的模型研究112-114
  • 4.3.3 干中学的溢出效果分析114-116
  • 4.3.4 通过研发获得知识溢出116-120
  • 4.3.5 溢出条件下研发收益的规范分析120-123
  • 5 面向知识溢出的对策选择123-145
  • 5.1 知识溢出环境优化对策123-134
  • 5.1.1 优化政府的宏观政策123-127
  • 5.1.2 促进高等院校的桥梁作用127-132
  • 5.1.3 完善我国国家知识创新体系132-134
  • 5.2 知识溢出动力机制完善对策134-141
  • 5.2.1 针对企业内部(inter firm)的知识溢出134-137
  • 5.2.2 针对企业之间(intra firm)的知识溢出137-138
  • 5.2.3 发挥空间距离对知识溢出的作用,,构建企业集群138-141
  • 5.3 知识溢出路径中的对策选择141-145
  • 5.3.1 传导路径中的对策选择141-142
  • 5.3.2 对流路径中的对策选择142-143
  • 5.3.3 辐射路径中的对策选择143-145
  • 参考文献145-15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152-153
  • 创新点摘要153-154
  • 致谢154-155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15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长峰;杨蕙馨;;企业集群中知识溢出的途径分析[J];商业研究;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立平;知识溢出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王国红;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中企业学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杨亚平;基于后向关联的FDI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4 唐厚兴;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溢出机制及溢出效应测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吴梅;广东工业产业中知识溢出效应的空间经济计量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毕晓琳;海洋知识溢出及其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梓蓉;基于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增长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黄贤凯;广东高技术产业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汪海波;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魏丹;珠三角与长三角FDI技术溢出比较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7 贺玲;工程建设项目专业团队跨团队学习效率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海外嵌入和逆向知识溢出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9 陈雪梅;知识溢出的统计测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陈媛;基于知识溢出的创意产业集群效率影响因素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271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0271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6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