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与测评研究
本文关键词: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与测评研究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国家的下一个层面——区域的发展和竞争上。目前,区域已经充当了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实体。在我国,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已越来越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从理论上讲一方面开拓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另一方面也丰富和发展了竞争理论的内容;从实践上讲它是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对提升企业、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虽然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界的普遍关注,但是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指导,必将影响实践的成效。本论文创新性地引入系统论的思想和原理,对区域竞争力进行深层理论的探讨,运用现代系统分析方法,从区域竞争力内涵的界定入手,对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测评指标体系以及测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以我国三大都市圈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了关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介绍研究背景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全球竞争加剧的趋势,次国家级的区域已经迎来了全球竞争的新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成败,主要取决于一国内典型区域的竞争能力。因此,我国的区域经济面临着整体竞争力提升的挑战。而建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上的区域竞争力研究不足以很好地把握区域竞争力的本质,因而难以从根本上提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对策。本文引入系统论的思想和原理,运用现代系统分析方法,对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形成机理、影响因素、测评指标体系、测评方法以及提升措施进行研究,以弥补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对国内外区域竞争力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形成机理、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区域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和提升措施这几个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把握作为一个复杂大系统的区域经济其竞争力的本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区域竞争力研究不但在内容上需要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论研究,在方法论方面更是q待有新的建树。 3.研究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和形成机理,并构建区域竞争力系统理论模型。在对区域竞争力概念合理性的争论以及现有的区域竞争力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区域的系统特征,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将区域竞争力界定为“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以其内部城市间的动态网络关系及层次性递进为运行方式,通过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相互配合形成的能为区域的整体绩效带来实质性功效的系统合力”。该定义不仅突出了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性特征,而且强调了区域经济系统的结构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然后,从两个角度对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第一,从系统经济学的角度,指出区域竞争力是由网点竞争力和体系竞争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而共同形成的,其中体系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第二,从知识的角度,指出区域所拥有的知识是区域竞争力的本质来源,其中组份知识只能为区域提供暂时的竞争优势,而体系知识则是区域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最后,基于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和形成机理的研究,建立了区域竞争力系统理论模型,即“区域竞争力树”。 4.识别和分析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根据系统方法论原理,提出区域竞争力影响因素确定所遵循的一套思路和方法。据此,首先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推导,从有关理论中提取了它们对区域竞争力影响因素从不同角度的理解,然后对现有关于区域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依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结合区域竞争力形成机理的研究,从网点和体系两个角度探讨了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其中网点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表现、商务效率、基础设施和政府作用,体系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源集聚能力和经济整合能力。最后建立了区域竞争力的要素模型。 5.构建区域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非线性测评方法和模型。在对区域竞争力评价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子因素层和观测指标层共五层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的原理和实现过程进行了介绍,该方法因为考虑了评价对象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其非线性结构较好地反映了评价对象的系统本质和特征,比较适合于对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最后根据区域竞争力各因素和指标之间的关系,使用ANP建立了区域竞争力的非线性测评模型。 6.实证研究。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三个都市圈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经过问卷调查以及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对上述三大都市圈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排序。结果表明,在区域竞争力的众多测评指标中,区域集聚效应、区域性基础设施接轨程度、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等指标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较大。此研究结果证明体系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从而验证了本论文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7.提出关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几点思考。在一个整体区域里经济发展的系统特征日益明显的今天,区域竞争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区域资源聚集与经济整合能力的大小,因而提升区域竞争力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加速区域网络化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②完善有利于实现经济整合的机制建设;③加速区域政策制度一体化;④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⑤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组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⑥推进城市功能的定位与协调,完善区域(都市圈)的功能和结构体系。 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文将系统论的思想和原理引入区域竞争力的研究,运用现代系统分析方法对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和测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文自始至终都贯穿了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这是本文与其它区域竞争力研究的最大区别,也是本文最大的创新之处,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 1.从系统论的角度对区域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本文从区域竞争力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即系统论角度,将区域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指出既要强调其各组成部分的作用,更要强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竞争力进行了界定。该定义弥补了现有各种界定在对区域竞争力本质的把握中存在的不足。 2.对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区域竞争力系统理论模型,即“区域竞争力树”。本文从系统经济学角度指出区域竞争力是由网点竞争力和体系竞争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而共同形成的,其中城市竞争的行为主体——企业和政府的活动及两者的互动形成网点竞争力;通过区域内各网点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运作,产生各城市单独运作所不能产生的功能,表现为体系竞争力,其实质是区域经济系统的涌现性。“区域竞争力树”模型形象地描述了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和形成机理,树的有机性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区域竞争力的系统特性。从而扩展和深化了现有对区域竞争力形成机理和理论模型的研究。 3.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扩展和分析,并构建了区域竞争力的要素模型。根据系统方法论原理,首先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推导,然后对实证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基于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识别出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为经济表现、基础设施、商务效率、政府作用、资源集聚能力和经济整合能力,其中资源集聚能力和经济整合能力是体现了区域整体运作的涌现性规律的因素。区域竞争力的要素模型展示了区域竞争力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构建了区域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使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建立了区域竞争力非线性测评模型进而进行了分析与测评。该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同现有此类研究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该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所具有的非线性结构,更真实地反映了区域竞争力的系统特征;二是所有指标均是采用反映竞争力水平高低的比较单位,排除了规模因素导致的不可比性;三是作为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关键部分,该体系还包括了反映区域竞争力形成的涌现性规律的一系列指标。
【关键词】:区域 竞争力 形成机理 测评 现代系统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061.5;F224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绪论14-28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4-16
- 1.2 区域竞争力的理论基础16-20
- 1.3 区域竞争力研究的基本问题20-21
- 1.4 系统论:区域竞争力研究的新视角21-23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3-25
- 1.6 预期的创新之处25-28
- 第二章 区域竞争力研究现状及述评28-43
- 2.1 区域竞争力研究的起源28
- 2.2 区域竞争力研究文献回顾28-41
- 2.3 区域竞争力研究综合述评41-42
- 2.4 本章小结42-43
- 第三章 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及形成机理研究43-65
- 3.1 区域竞争力的内涵43-48
- 3.2 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系统经济学分析48-58
- 3.3 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基于知识的分析58-62
- 3.4 区域竞争力系统理论模型的构建62-64
- 3.5 本章小结64-65
- 第四章 基于系统论的区域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65-80
- 4.1 系统方法论的哲学基础65-66
- 4.2 区域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理论推导66-70
- 4.3 区域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成果归纳70-73
- 4.4 区域竞争力影响因素的识别与分析73-76
- 4.5 区域竞争力要素模型的构建76-78
- 4.6 本章小结78-80
- 第五章 区域竞争力的测评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80-98
- 5.1 现有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方法的对比分析80-82
- 5.2 区域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82-91
- 5.3 基于ANP 的区域竞争力指数测评模型与方法研究91-96
- 5.4 本章小结96-98
- 第六章 实证研究与对策建议98-119
- 6.1 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范围的界定98-99
- 6.2 三大都市圈竞争力的形成99-106
- 6.3 三大都市圈竞争力指数的测评比较106-114
- 6.4 关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几点思考114-118
- 6.5 本章小结118-119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119-124
- 7.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119-121
-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121-122
- 7.3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122-124
- 参考文献124-135
- 附录135-143
- 附表一: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135-137
- 附表二:非加权超矩阵137-139
- 附表三:加权超矩阵139-141
- 附表四:极限超矩阵141-143
- 致谢143-145
-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145-148
- 一、发表(含录用)科研论文145-146
- 二、参与科研项目146
- 三、所获奖励146-14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灵超;胡允银;李金花;;区域知识产权形象的概念内涵、维度体系与属性特征[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07期
2 吴赢;;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竞争力影响机制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年03期
3 吴雪莲;;荆州市区域竞争力调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年01期
4 李德立;宋丽影;;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农业;2013年05期
5 陈柳钦;;区域竞争力内涵的多元化认知与辨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启程;基于知识的中国省级区域经济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胡允银;区域知识产权形象形成机理与测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士慧;基于知识流动的高新技术企业制度创新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2 王睿;城市特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天津大学;2012年
3 虞文昕;区际产业转移中的企业空间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4 李新华;城市群竞争力评价与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方锦涛;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区域竞争力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6 封莉;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7 孙鑫;企业文化营销及其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8 房厦;天津港一公司功能拓展策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张伟;区域经济联动系统评价的建立[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10 郑兆磊;基于改进的钻石模型的城市会展竞争力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49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049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