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未来想象——马克思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立场的转变
本文关键词:历史深处的未来想象——马克思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立场的转变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从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从费尔巴哈走向唯物主义思想转折发生的标志文本。两书在概念术语、原则立场等各方面差异明显、意义重大:对异化概念的使用从贯穿全文到被边缘化,从异化思想的先验性、表面性、不彻底性到挖掘根源性问题,它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关节点;从赞扬费尔巴哈、借用人本主义论证方法到"征讨"费尔巴哈一般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消极直观性,把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学"提升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哲学共产主义思想到经济共产主义思想,并深入到历史的深处,展开了对共产主义未来社会的论证和设想,跨越式地发展了共产主义思想。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关键词】: 马克思 异化 费尔巴哈 共产主义
【基金】: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研究”(批准号13BKS005)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整体性结构及其实现方式”(批准号12YJA71004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F091.91
【正文快照】: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马克思的原则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异化的使用及其态度、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认识、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及其论证方式等,其转变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基本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宇海金;;马克思主体概念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高乾胜;;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历史演变[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张一兵,仰海峰;马克思异化劳动范式的湮灭轨迹[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年04期
4 庞世伟;;马克思“完整的人”概念的新考察——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种文本学解读[J];大连干部学刊;2009年06期
5 吴德希;关于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完成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6 舒玲;;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田江太;许丽;;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J];今日科苑;2009年02期
8 吴楠;;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维探析[J];桂海论丛;2010年05期
9 郭翠兰;;异化劳动与主体能动性[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杨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启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J];兰州学刊;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极;;“异化劳动”与“以人为本”——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2 张奎良;;哲学革命变革的源头和对“历史之谜的解答”——纪念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60年[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孔润年;;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伦理学意义[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4 杨楹;;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5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叶志坚;;马克思文化思想论析[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7 钟哲明;;也谈“马克思的普世价值观”[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8 涂途;;关于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费尔巴哈影响[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崔秋锁;;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10 戴劲;;马克思和胡塞尔论生活世界问题[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立元;不应制造“两个马克思”对立的新神话[N];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北京大学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题组成员 聂锦芳;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著作文本研究述评[N];人民日报;2008年
3 ;马克思关于道德的一个论断[N];学习时报;2004年
4 ;国内高校“马克思研究热”及其提出的问题[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5 徐觉哉;马克思之墓[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梁晓华;踏寻马克思的足迹[N];光明日报;2002年
7 记者 晓华;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巴黎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伍俊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N];学习时报;2007年
9 华东师大哲学系 潘德荣;谁在制造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3年
10 高放;马克思不是这个意思[N];北京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苏州大学;2004年
2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3 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华;“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5 刘兴章;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D];复旦大学;2008年
6 常江;马克思的历史观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复旦大学;2012年
8 王海英;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统观[D];吉林大学;2008年
9 侯志水;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赵士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禚丽华;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霍君辉;马克思和谐思想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4 姚志国;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罗伯中;论马克思早年政治哲学[D];湘潭大学;2003年
6 秦怡红;论马克思的社会理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任东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河南大学;2005年
8 宋强玲;马克思自然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爱国;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看全球化[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张义桂;马克思理论观探析[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58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058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