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17-10-19 04:05
本文关键词: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
更多相关文章: 知识产权保护 国际技术溢出 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 外商直接投资
【摘要】: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保持一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最终源泉,自主创新和国际技术扩散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两条主要途径。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存在巨大的差距,而任何技术不同程度都具有外部性和外溢性,在开放的条件下,通过技术引进、模仿等技术扩散途径成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和取得技术追赶效应的重要路径。而知识产权保护是影响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和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制度安排,不仅影响到一个国家国内的自主创新,而且直接影响跨国公司选择国际贸易、FDI和技术许可等多种方式,因而最终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 另外,作为WTO规则体系中三个重要文件的组成部分,TRIPS协议将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纳入到有形的商品经济和服务贸易中,要求所有成员国必须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履行TRIPS协议约定的最低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因而,TRIPS协议的实施意味着世界知识产权保护进入了一个高水平高效率的国际化阶段。由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一般较高,这就使得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在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方面做出重大改革,TRIPS协定所约定的加强成员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负担主要落在发展中国家的肩上。因此,在知识产权保护下研究国际技术溢出特别是国际贸易和FDI这两条最主要的技术溢出途径对发展中国家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研究知识产权保护下国际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借鉴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证分析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本文的理论分析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增长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等相关理论作为的理论基础,分析和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分别从宏观层面的知识产权制度下国际技术溢出对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从微观层面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对决定国际技术溢出水平的创新投入的影响两个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宏观层面的研究基于Coe and Helpman知识驱动的增长模型,引入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变量,构建在知识产权保护下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计量模型,运用全国总量经济数据以及省际面板数据研究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下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微观层面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利用浙江省制造业1454家企业大样本的调查问卷数据,通过构建微观层面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指标,利用计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对决定国际技术溢出重要因素的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另外,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企业RD投入的特征、企业RD投入的行业分布以及企业RD投入的产出绩效的研究来考察决定中国经济内生增长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本文在研究中分别采用了统计分析法、回归分析方法、岭回归分析方法、非参数分析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以及面板数据模型等多种研究方法,并根据研究视角和研究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 以下是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1)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当前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正处于对外贸和外资的技术溢出有正向效应的阶段,FDI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敏感度更高。国内RD投入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在知识产权保护下国际技术扩散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外部推力。(2)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强度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知识产权的执法水平明显偏弱,因此知识产权整体的保护强度仍然偏低。实证结果表明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偏低削弱了我国对国外FDI技术溢出的吸收水平,影响了外资的技术溢出对我国技术进步的贡献。(3)当前我国各省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国际贸易渠道的知识溢出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国内RD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人力资本是东部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RD研发投入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尤为重要;(4)知识产权保护对各省区通过外资渠道的技术溢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西部地区当前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有利于FDI渠道的技术溢出,而东部和中部并不确定,东部地区甚至可能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够而表现出负向效应。(5)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直接决定了国际技术溢出的水平,而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创新投入。从微观企业层面研究的结果表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对决定国际技术溢出的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规模与企业的创新投入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性函数关系,并且存在规模“拐点”。发达国家技术标准化要求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6)企业自主创新不仅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途径,而且是区域和产业取得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目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能力较低,一些主导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水平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而一些基础性核心专利技术更是掌握在国外的跨国公司手中。另外从行业特征看,在微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以及数字家电等高新技术领域与国外差距更大。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 国际技术溢出 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 外商直接投资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73.1;F061.2
【目录】:
- 摘要2-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导论13-22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13-17
- 一、研究背景13-14
- 二、选题意义14-17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17-19
- 一、研究思路17-18
- 二、论文结构18-19
- 第三节 研究方法19-20
- 第四节 研究难点和主要创新点20-22
- 一、研究难点20-21
- 二、主要创新点21-22
- 第二章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溢出效应的测度方法及文献综述22-55
- 第一节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测度方法22-31
-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和范围22-25
- 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测度方法25-28
- 三、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的构建28-30
- 四、简要评述30-31
- 第二节 技术溢出效应的测度方法31-41
- 一、技术的概念31-32
- 二、技术扩散、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32-34
- 三、技术溢出效应的测算方法34-40
- 四、简单评述40-41
- 第三节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简述41-42
- 第四节 知识产权保护、FDI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综述42-49
- 一、FDI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综述42-45
- 二、知识产权保护与FDI技术溢出45-49
- 第五节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综述49-53
- 一、国际贸易、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综述49-51
- 二、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51-53
- 第六节 本章评述53-55
- 第三章 知识产权保护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分析55-84
- 第一节 基于规模效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内生增长理论模型55-72
- 一、基于规模效应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垂直创新模型56-64
- 二、基于规模效应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创新模型64-72
- 第二节 基于弱规模效应的内生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模型72-83
- 第三节 本章小结83-84
- 第四章 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和FDI技术溢出效应:中国实证分析84-99
- 第一节 相关文献回顾84-86
- 第二节 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和FDI技术溢出效应计量模型86-87
- 第三节 数据来源、变量测算87-91
- 第四节 计量结果和分析91-98
- 第五节 本章小结98-99
- 第五章 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和FDI技术溢出效应:省际面板数据分析99-121
- 第一节 面板数据计量模型99-102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回顾102-103
- 第三节 构建计量模型103-105
- 第四节 数据来源、变量测算105-116
- 一、中国各省市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测算105-113
- 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测算113-114
- 三、物质资本存量的测算114-115
- 四、R&D存量的测算115
- 五、境外R&D存量的测算115-116
- 六、国外知识溢出效应的量化测算116
- 第五节 计量结果和分析116-120
- 一、面板数据的模型设定116-117
- 二、计量结果和分析117-120
- 第六节 本章小结120-121
- 第六章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121-135
- 第一节 引言121-122
- 第二节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122-125
- 第三节 模型变量设计和计量模型125-130
- 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指标的构建126-127
- 二、模型的其他变量和基本计量模型127-130
- 第四节 结果及分析130-133
- 第五节 本章小结133-135
- 第七章 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以及研究展望135-140
- 第一节 本文的结论135-136
- 第二节 本文的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136-140
- 一、本文的政策建议136-138
- 二、本文的研究展望138-140
- 参考文献140-14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148-149
- 后记149-150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梦泓;知识产权保护、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2 陈丽静;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与贸易结构优化[D];浙江大学;2012年
3 刘翠翠;经济开放对我国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58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058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