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本文关键词:论科技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摘要】:近几百年来的科技发展使人类向大自然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也使人类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条件。人类进入了一个科技高度发达,同时又对科技高度依赖的科技时代。从生产力的发达、物质的丰裕来看,当前人的生存状态无疑是优于以往任何时期人类群体的;然而,环境问题的凸显,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以及人的内在自然的失落也是这一时代的特征。这些问题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人类自身生存方式、科技的社会作用等根本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本文就是立足当今科技时代进行的这样一种整体审视的尝试。 文章从科技时代人的生存状态入手,寻环境问题之因,探合理生存方式之果。从自然到人类的生存方式,从人类失当的生存方式到可持续发展,又从可持续发展到当前科技时代人的生存方式逐步推析,指出:自然以自在的形式存在,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在于人类自身失当的生存方式,科技与环境问题并非因果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身失当的生存方式理性反思所得之共识,当前人的生存实践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历史地看,科技时代人的生存方式显然具有与可持续发展自觉统一的一面。这种统一既体现在当代人的整体生存方式中——意识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革、分工与交往的发展,也体现在个体人的生存方式中——个体人生存的诗意化倾向;但是,由于环境问题的公共性,由于人的个人主体性与类主体性的对立,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就不可能是一个完全自觉的过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人的生存方式还需要从包括科技在内的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调整规范。
【关键词】:科学技术 环境问题 生存方式 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06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0 前言7-12
- 0.1 选题的现实依据7-8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观8-9
- 0.3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9-10
- 0.4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及研究意义10-12
- 1 人类生存方式的审视12-18
- 1.1 科技时代人的生存状态12-13
- 1.2 自然的自在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失误13-14
- 1.3 环境问题与科学技术及其他14-18
- 2 可持续发展——生存和发展的当代统一18-23
- 2.1 可持续发展在人类生存方式的审视中形成18-19
- 2.2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科学技术的发展19-23
- 3 科技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自觉统一23-37
- 3.1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23-24
- 3.2 科技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24-37
- 3.2.1 意识的进步25-28
- 3.2.2 生产方式的变革28-30
- 3.2.3 分工与交往的发展30-33
- 3.2.4 诗意化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33-37
- 4 环境问题的公共性与当前人类行为的调控37-46
- 4.1 环境问题的公共性与人的二重性37-38
- 4.2 人类生存方式的调整与规范38-46
- 4.2.1 政府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调整与规范主体38-39
- 4.2.2 规范技术的开发和使用39-42
- 4.2.3 调整规范企业生产42-43
- 4.2.4 引导人的需要43-44
- 4.2.5 提供便利鼓励公众参与44-46
- 5 结论与展望46-48
- 5.1 结论46
- 5.2 展望46-48
- 致谢48-49
- 参考文献49-5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九海;;作为思维方式的科学发展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唐建生;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张敏;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黄显怀,章强;我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胡文海,许信旺;安徽省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冉珑;田义文;;试论循环经济在《清洁生产促进法》中的法律地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7 余明江;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刘玲;;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中的景观影响评价——以东坡赤壁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李宁,马庆元,郭继平;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王冰,迟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庆贤;许波;邵辉;王凯全;;安全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晏环;;道德信仰与民族精神的培育[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3 王民;蔚东英;霍志玲;;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关系研究[A];2007年海峡两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孝坤;;我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与趋势[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倪钢;许宁;;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解析[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6 倪钢;;基于隐喻理解的生态学的技术结构理论[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7 李兰芬;王永明;;从人的全面发展看科技的伦理禁区[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项煜虹;;将科研伦理整合入科学课程[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海芹;;试论环境管理中排污权交易政策[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10 许燕杰;郑茹苹;;推进我国循环型社会建立的法制化探讨[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民;干旱区水资源量与质统一管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2 陈利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3 朱晶;贸易、波动、可获性与粮食安全[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4 郑四渭;森林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理论与实践[D];浙江大学;2001年
5 关卫省;石油烃废水处理技术及数值模拟[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6 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及现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陈永红;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8 杨玉林;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机械化[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9 程炯;闽东南区域特色农业的生态学研究——以漳州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10 何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水污染控制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彦;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0年
2 卢庆文;环境问题:国际关系中的新焦点[D];暨南大学;2000年
3 刘丙辉;环境问题对世界经济政治关系的影响及我国对策[D];河北大学;2000年
4 李炬;我国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5 雷隆;试论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6 蒋立和;盘锦市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7 庞佑林;农地资源开发与土地持续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8 代根兴;信息化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9 李林;三种认知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武锁庆;人地协同进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本文编号:1066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066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