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耀性消费的动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23 20:38
本文关键词:炫耀性消费的动因分析
【摘要】:自从凡勃伦提出炫耀性消费理论之后,经济学界就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认为,人的消费决策并不仅仅是在孤立状态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结果,效用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来自于与他人的对比。因此,一件物品价格越高越能体现购买者的财富和地位,就越受到追捧。在奢侈品消费中出现的这种现象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凡勃伦效应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效用函数仅以商品消费数量作为自变量的定义。 在人际对比中的炫耀因素是否是解释炫耀性消费的唯一原因呢?根据以往西方学者的研究,如果在一个社会结构等级明晰的环境下,或者消费者已知彼此的历史信息和个人素质,那么炫耀性消费就失去了其作为个人信息发射机制的功能,消费者也就丧失了炫耀性消费的动力。但是,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案例,来证明即使是在一个结构明晰的环境,奢侈性的消费仍然存在;或者炫耀性消费的动力不局限于夸耀的成分。 因此,本文认为,炫耀性消费还存在一种维持人际网络的功能,借以获取利益的功能。人们通过这样的消费来形成团体,并杜绝免费搭乘者。这样的团体能给团体内部成员提供一个区域性的公共物品-----生意信息的交换,人脉的资源,或者是紧急情况下的融资帮助。由奢侈消费带来的这样的效用,是除了物理效用,炫耀效用外的第三种效用-----社交效用。在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对面子和人际关系的重视也使得社交效用的因素在这种炫耀性消费中表现的较为明显。 在梳理前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案例,本文首先建立一个炫耀性消费动机的修正模型,将社交效用纳入其中;然后通过案例访谈首先了解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形成初步的推论;最后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搜集数据并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验证访谈得到的结论。在文章最后,分析所得的结论,并提出实践意义。
【关键词】:炫耀性消费 凡勃伦效应 奢侈品 社交效用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014.5;F224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引言10-13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0-11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11-13
- 2 相关文献综述和评论13-24
- 2.1 炫耀性消费的概念定义13-14
- 2.2 炫耀性消费动因理论回顾14-18
- 2.2.1 由经济人到社会人的消费外部性14-16
- 2.2.2 炫耀性消费的信号价值16-18
- 2.3 实证研究回顾18-24
- 2.3.1 计量研究的总结19-21
- 2.3.2 西方调查研究总结21-22
- 2.3.3 中国炫耀性消费动机研究发现22-24
- 3 炫耀性消费理论中效用函数的不断修正24-33
- 3.1 偏好固定的传统效用函数24
- 3.2 价格依赖效用函数24-33
- 4 炫耀性消费的新动因-----社交效用33-48
- 4.1 案例33-34
- 4.2 案例分析:炫耀性消费形成的团体内公共物品34-36
- 4.3 炫耀性消费与奢侈品消费------赠礼行为的社交效用36-41
- 4.3.1 奢侈品的定义36-37
- 4.3.2 炫耀性消费中的奢侈品消费37-38
- 4.3.3 中国文化下的炫耀性消费38-41
- 4.4 含有社交效用的效用函数41-42
- 4.5 中国炫耀性消费动机的修正模型42-48
- 4.5.1 纳入社交效用的炫耀性消费动机修正模型43
- 4.5.2 通过问卷方式验证修正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3-45
- 4.5.3 问卷发放和样本选择的可行性45-48
- 5 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48-61
- 5.1 深度访谈48-51
- 5.1.1 访谈目的及访谈提纲设计48-49
- 5.1.2 访谈样本基本特征描述49
- 5.1.3 访谈结果和访谈结论49-51
- 5.2 问卷设计51-52
- 5.3 数据分析方法52-61
- 5.3.1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52
- 5.3.2 统计性描述分析52-53
- 5.3.3 因子分析53-57
- 5.3.4 独立两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57-61
- 6 结论与建议61-64
- 6.1 研究结论与发现61
- 6.2 本文的研究创新61-62
- 6.3 研究局限与今后的研究建议62-64
- 参考文献64-70
- 附录70-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建国,杨晓中,骆玲;可持续消费的几个问题[J];财经科学;2004年02期
2 张梦霞;象征型购买行为的儒家文化价值观诠释——概念界定、度量、建模和营销策略建议[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3期
3 刘毅;;中产阶层的界定方法及实证测度——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开放时代;2006年04期
4 张梦霞;;奢侈消费的界定及其价值观动因研究[J];经济管理;2006年12期
5 张宛丽;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6 阙祥才;论凡勃伦的经济社会学思想[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李正东;论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现代化功能[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10期
8 刘欣;;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J];社会学研究;2007年06期
9 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J];社会学研究;2005年02期
10 肖文涛;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社会学研究;2001年03期
,本文编号:1085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085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