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碳金融市场的国际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06:23

  本文关键词:碳金融市场的国际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 碳排放权 总量控制及配额交易


【摘要】: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温的升高。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两种政策中,碳排放权交易被认为更加可行,效果也更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和生效,为世界各国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框架和基础,碳金融市场正是在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上产生的。碳金融这一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从广义上来看,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的现货和期货交易,也包括各种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直接投融资活动等等。 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了几个较为成熟的碳金融体系,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排放交易体系等等。这些碳金融体系在法律框架、碳交易所和碳金融产品等各个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拥有丰富的碳减排资源,但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一个完整的碳金融市场的缺失不仅不利于我国减排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且使我国长期处于碳金融产业链的下端,在国际碳市场上缺乏足够的定价权,在国际气候博弈中也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国内外学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内容涉及多个方面,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文献对国际知名碳金融市场进行过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鉴于此,本文根据碳金融市场产生的基础,包括经济学基础和政策基础,对国际上规模较大的碳金融市场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和细致的比较,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鉴。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对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作出相关说明。第二部分研究碳金融市场产生的基础,包括经济学基础和政策基础,为下文中不同碳金融市场的国际比较研究作出铺垫。第三部分对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几个碳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的研究和细致的比较,总结其特性和共性,以便探索可为我国所吸取的经验和教训,比较研究的内容涉及法律框架、交易机构和碳金融产品这样三个方面,这正是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碳金融市场所不可缺少的基础。第四部分结合我国碳排放交易的现状,包括法律法规、CDM交易现状和交易所的发展状况,从法律框架、排放权分配方式和交易平台等几个方面探索我国碳金融市场建立和发展的行动框架。第五部分为结论,对全文的工作进行简要的概括和总结。 本文的结论在于,通过对国际碳金融市场的比较研究,发现要建立我国的碳金融市场,首先要建立一个清晰的温室气体减排法律框架,对监管机构及其职能进行明确、对申报登记制度进行严格控制并对配额发放办法进行合理的安排。其次要鼓励环境、能源交易所的进一步发展,并支持更多的金融机构和其他中介机构参与到碳金融市场上来。第三,加快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从而繁荣我国的碳金融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在国际碳金融交易中为我国争取更多的定价权。
【关键词】: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 碳排放权 总量控制及配额交易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31;X19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0 引言11-24
  •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13
  • 0.1.1 研究背景11-12
  • 0.1.2 研究意义12-13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0
  • 0.2.1 国外研究现状13-17
  • 0.2.2 国内研究现状17-20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0-23
  • 0.3.1 研究内容20-23
  • 0.3.2 研究方法23
  • 0.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23-24
  • 0.4.1 论文的创新之处23
  • 0.4.2 论文的不足之处23-24
  • 1 碳金融市场产生的基础24-29
  • 1.1 碳金融市场产生的经济学基础:气候变化的外部性问题24-27
  • 1.1.1 外部性和公共物品24
  • 1.1.2 气候变化外部性的特征24-26
  • 1.1.3 国际协议的必要性26-27
  • 1.2 碳金融市场产生的政策基础27-29
  • 1.2.1 碳税27-28
  • 1.2.2 碳排放权交易28-29
  • 1.2.3 碳金融市场的产生29
  • 2 碳金融市场的国际比较29-53
  • 2.1 法律框架的比较29-39
  • 2.1.1 强制性减排框架30-36
  • 2.1.2 自愿性减排框架36-38
  • 2.1.3 小结38-39
  • 2.2 碳金融交易所的比较39-43
  • 2.2.1 基本情况39-40
  • 2.2.2 会员40-42
  • 2.2.3 交易机制42-43
  • 2.2.4 小结43
  • 2.3 碳金融产品的比较43-53
  • 2.3.1 碳金融期货(期权)产品43-47
  • 2.3.2 碳金融现货产品47-51
  • 2.3.3 小结51-53
  • 3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建设53-61
  • 3.1 我国的碳市场现状53-57
  • 3.1.1 我国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法律政策53-54
  • 3.1.2 我国排放权交易所的发展状况54-56
  • 3.1.3 我国碳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56-57
  • 3.2 我国对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借鉴57-61
  • 3.2.1 我国参与国际碳交易的基本立场和原则57-58
  • 3.2.2 构建我国的碳金融体系58-61
  • 4 结论与展望61-64
  • 4.1 结论61-62
  • 4.2 展望62-64
  • 参考文献64-69
  • 致谢69-70
  • 个人简历70
  • 发表的学术论文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会强;李新;;四个方面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J];中国科技投资;2009年07期

2 吴英娜;;《京都议定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2007年09期

3 白洋;;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法律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杨兴;论《京都议定书》对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潜在影响[J];时代法学;2005年03期

5 王玉海;潘绍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和趋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11期

6 赵青,朴永日,周升起;“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年06期

7 李树华;《京都议定书》的演进及其影响[J];交通环保;2005年02期

8 赵行姝;;国际气候合作的进展与前景[J];绿叶;2007年08期

9 潘家华;;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的大国博弈[J];绿叶;2008年04期

10 高广生;;气候变化与碳排放权分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1116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116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3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