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生态移民战略与西部民族地区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07:33

  本文关键词:生态移民战略与西部民族地区协调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移民战略 西部民族地区 协调发展 不具备生存发展条件地区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在于实现效率、公平和环境友好的统一。西部民族地区不仅与全国其它地区的发展不协调,而且其自身内部的协调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西部民族地区的一些贫困人口还生活在不具备生存发展条件的地区,这些地区与西部民族其它地区的协调发展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协调发展的瓶颈。本文从西部民族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全面分析和阐述了生态移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并在总结前期生态移民经验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生态移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 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生态移民战略 西部民族地区 协调发展 不具备生存发展条件地区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生态移民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以宁夏为例》(项目编号12XSH021) 2012年宁夏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态移民引发的区域问题研究》
【分类号】:F063.6
【正文快照】: 区域发展不协调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不仅存在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不协调发展,而且各地区内部也存在不协调发展;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东强、中弱、西更弱”的格局。西部民族地区由内蒙古、广西、宁夏、西藏、新疆5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颖;;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的新视野——基于文献视角的评述与展望[J];开发研究;2010年02期

2 杨晓;师萍;高煜;;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困境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丁越华;;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述评——以2000—2010年《开发研究》CNKI论文为分析对象[J];开发研究;2012年02期

2 刘汉成;夏亚华;;当前我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学解释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年03期

3 贾颖颖;郭鹏;于明洁;;创新资源分布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典型相关分析[J];情报杂志;2012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勤山;三都水族地区贫困问题及对策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2 高皓亮;新华社关于我国西部农村“消除贫困”议程设置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3 党翠;可行能力视角下武陵山区贫困与减贫措施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梁芳;陕南秦巴山贫困山区农户家庭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林巧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6 姜梅红;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减贫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毛磊;包头市资源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8 李怡雯;临安市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9 贾金荣;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10 高晓博;内蒙古农村牧区贫困问题及治理[D];重庆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毅夫;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需要有新的战略思路——评世界银行新的“惠及贫困人口的农村发展战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王萍萍;中国农村贫困的地区聚类分析——兼论分地区反贫政策选择[J];调研世界;1999年12期

3 汪三贵;反贫困与政府干预[J];管理世界;1994年03期

4 汪三贵;Albert Park;Shubham Chaudhuri;Gaurav Datt;;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与村级贫困瞄准[J];管理世界;2007年01期

5 吴国宝;;新时期我国农村扶贫解“困”出路初探[J];红旗文稿;2004年16期

6 陆汉文;;社区主导型发展与合作型反贫困——世界银行在华CDD试点项目的调查与思考[J];江汉论坛;2008年09期

7 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8 林伯强;中国的经济增长、贫困减少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3年12期

9 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地区差距的历史考察与演变新趋势:1952~2008[J];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10 林万龙;钟玲;陆汉文;;合作型反贫困理论与仪陇的实践[J];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盛刚;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J];社科纵横;2005年03期

2 孙州霞;;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浅论[J];青海学刊;2002年01期

3 布仁吉日嘎拉;;西部民族地区农牧业自然风险分散机制研究趋势[J];北方经济;2007年24期

4 王建国;;对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与劳动力优势的再认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5 熊坤新;差距与协调:现代化进程中东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共同繁荣[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6 毛笑文;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01期

7 张炜;空间投资决策应重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的作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8 苏多杰;西部民族地区科技体制改革探微[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9 丁学东;;抓住机遇 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J];中国财政;2009年22期

10 郭凡生;田广;;西部与民族地区改革、开放问题的再认识与思考[J];开发研究;198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慧德;;我国热区农村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陈荣;;关于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3 何晓艺;;贵州城乡协调发展浅析[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周劲松;;分享发展成果,共同协调发展[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敏文;;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建敏;马晓萱;;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问题的探讨——从空间的角度进行透视[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潘定才;叶复萌;黄卫华;;深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A];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10)[C];2010年

8 袁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创新[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曹文华;何星;韩崇昭;万百五;;区域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决策支持的研究[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10 刘盍松;马士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CUBN记者 郭安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 调整转型找平衡[N];中国联合商报;2011年

2 ;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法律与政策[N];光明日报;2002年

3 陕西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 苏振锋;西部民族地区发展适用技术的途径[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杨继国;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发展[N];宁夏日报;2006年

5 李正全;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之我见[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6 记者 杨维汉;近八成县级民族自治地方实现“两基”目标[N];人民日报;2006年

7 杨明洪;加快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九个抓手[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赵曦 张菁;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管理机制建设的战略取向[N];中国民族报;2011年

9 孟小军;在创新中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N];人民日报;2006年

10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心理学系 陈秋燕邋钱敏 郭娅;西部民族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N];中国民族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新国;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李澜;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3 吴建国;现代化视角下的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论稿[D];四川大学;2003年

4 宋璇涛;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刘加顺;都市圈的形成机理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罗丽;西北过渡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7 李妙然;西部民族地区环保非政府组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章志刚;现代物流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1998年

10 张凯;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婧;中国工业园区的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2 欧小媛;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3 张羽;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调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樊贵莲;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制度协调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5 孙淮中;苏锡常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王安洪;哈尔滨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薛娜;西北地区道路运输协调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8 闫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地方政府职能重塑[D];西北大学;2002年

9 张洪华;沿海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10 宋丽岩;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25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125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6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