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与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2 07:17

  本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与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创新网络理论 成渝经济区 创新网络建设 战略措施


【摘要】: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能力高低的决定性力量。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信息、知识等创新资源瞬息万变,区域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在迅速发生变化,创新主体之间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成为提高个体和整体创新效率的重要手段。创新主体之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结成网络进行创新,已成为区域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途径。 区域创新网络由企业、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结点以及这些结点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链组成,为知识、信息、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在创新主体之间的顺畅流动提供了一种介于层级组织和市场组织之间的理想组织模式。区域创新网络以其特有的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节约交易成本效应、创新效应、竞争优势效应、整合效应和时间效应,为创新行为主体之间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种内生的、稳定的制度安排,非常有利于创新行为主体持续、自觉地交流与学习,实现区域创新效应的最大化。区域创新网络的健康运行与发展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的优化与完善,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搭建创新主体联合平台,才能使区域的网络创新效应顺利发挥,才能有效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国内外成功的区域创新网络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美国硅谷创新网络、传统产业的代表——“第三意大利”创新网络、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代表——日本丰田创新网络、成功的科学园区代表——台湾新竹创新网络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武汉光谷创新网络,它们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式不同,但都是在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完善创新网络结点和培育区域创新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应该吸取这些宝贵的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网络结点和关系链,通过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为创新网络提供支持环境。 成渝经济区的经济架构主要是在解放后“一五”和“三线”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大力发展,目前虽然已经具备了企业、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创新结点,这些结点之间的联系链条也已成雏形,但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具有计划色彩浓厚、要素配置不均和合作创新不足等特点,面临着区位条件较差、创新要素缺乏、集群发育不良、基础设施落后等制约因素和文化基础薄弱、制度约束乏力、体制障碍突出、协作机制缺失等发展难题。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成渝经济区加速区域创新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官、产、学、研、金互相促进、协同创新的区域创新网络。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包括创新结点和关系链的构建。创新结点的构建,包括建立政府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集群创新系统、科研创新系统、中介创新系统和金融创新系统等内容。其中,政府创新系统的构建,关键在于大力提高政府官员素质、大力提高政府机构素质、大力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努力建设廉洁型政府,提高政府的规制水平;优化企业创新系统,关键在于树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的宽松环境,加强企业自主创新;集群创新系统的构建,关键在于既要重视传统产业集群创新,也要重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还要加强现有产业集群内的产业整合,通过产业整合促进创新;科研创新系统包括大学创新系统和科研院所创新系统,提高大学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加强产学研联合;提高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运用现代企业化管理方式提高科研院所的运行效率,加强政府对非营利性科研院所的资金支持;构建中介创新系统,关键在于通过管理运行现代化、经营主体多元化、中介网络信息化和人才队伍专业化等措施,完善中介机构体系,提高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完善金融创新系统,关键在于增强银行资金支持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为创新主体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关系链的构建,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服务方面的主体作用,建立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结点组成的官产学研金关系链。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网络关系链的有效载体和实现形式,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关系链的构建,应该以产业集群为载体,通过政府与产业集群的关系链、政府与科研机构的关系链和产业集群与科研机构关系链的构建,形成政府、产业集群、科研机构等创新行为主体之间交流合作、协作创新的关系网络。 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有效运行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的支撑。因此,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搭建官产学研金联合平台,为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提供重要的支持体系。加强区域制度创新,包括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和加强政策扶持引导两个方面;培育区域创新文化,需要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和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搭建官产学研金联合平台,就是要搭建交通网络平台、信息网络平台、科研网络平台和城市网络平台,为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物质载体。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是推进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新任务,是在跨行政省区构建创新网络的新探索,是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建设区域创新网络的新尝试。因此,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政府协调,通过建立跨行政省市政府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中的协调作用;必须加强资源整合,通过整合成渝经济区的知识、信息、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网络化,加速官产学研金联合平台建设;必须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改革财政、科技、文化等体制,加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创新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开放为辅助推动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
【关键词】:区域创新网络理论 成渝经济区 创新网络建设 战略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062.4;F127
【目录】:
  • 中文摘要3-6
  • ABSTRACT6-16
  • 1. 导论16-26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6-21
  • 1.1.1 研究背景16-18
  • 1.1.2 研究意义18-21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1-23
  • 1.2.1 研究思路21-22
  • 1.2.2 研究方法22-23
  • 1.3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23-26
  • 1.3.1 技术路线23-24
  • 1.3.2 创新之处24-26
  • 2. 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路径26-50
  • 2.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26-29
  • 2.1.1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内涵26-27
  • 2.1.2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评价27-29
  • 2.2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29-36
  • 2.2.1 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29-31
  • 2.2.2 纳尔逊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31-32
  • 2.2.3 伦德瓦尔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32
  • 2.2.4 OECD 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32-33
  • 2.2.5 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进展33-36
  • 2.2.6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评价36
  • 2.3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36-42
  • 2.3.1 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37-39
  • 2.3.2 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进展39-41
  • 2.3.3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评价41-42
  • 2.4 区域创新网络理论42-50
  • 2.4.1 国外区域创新网络理论42-45
  • 2.4.2 中国区域创新网络理论研究进展45-48
  • 2.4.3 区域创新网络理论研究评价48-50
  • 3. 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内涵与基本构架50-77
  • 3.1 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内涵50-53
  • 3.1.1 网络的概念50-52
  • 3.1.2 区域创新网络的概念52-53
  • 3.2 区域创新网络的基本构架53-69
  • 3.2.1 区域创新网络的结点54-57
  • 3.2.2 区域创新网络的关系链57-65
  • 3.2.3 区域创新网络的创新资源65-67
  • 3.2.4 区域创新网络的支持环境67-69
  • 3.3 区域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69-73
  • 3.3.1 根植性特征69-70
  • 3.3.2 系统性特征70
  • 3.3.3 创新性特征70-71
  • 3.3.4 动态性特征71
  • 3.3.5 扩散性特征71-72
  • 3.3.6 开放性特征72-73
  • 3.4 区域创新网络与其他相关范畴的关系73-77
  • 3.4.1 区域创新网络与产业集群73-75
  • 3.4.2 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系统75-77
  • 4. 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与经济效应77-114
  • 4.1 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77-94
  • 4.1.1 动力机制77-80
  • 4.1.2 信任机制80-84
  • 4.1.3 学习机制84-87
  • 4.1.4 利益机制87-92
  • 4.1.5 控制机制92-94
  • 4.2 区域创新网络的经济效应94-114
  • 4.2.1 规模经济效应94-98
  • 4.2.2 范围经济效应98-100
  • 4.2.3 节约交易成本效应100-103
  • 4.2.4 创新效应103-107
  • 4.2.5 竞争优势效应107-110
  • 4.2.6 整合效应110-111
  • 4.2.7 时间效应111-114
  • 5. 国内外典型区域创新网络的成功经验与发展启示114-134
  • 5.1 美国硅谷区域创新网络114-117
  • 5.1.1 美国硅谷区域创新网络概况114-115
  • 5.1.2 美国硅谷区域创新网络的经验分析115-117
  • 5.2 “第三意大利”区域创新网络117-120
  • 5.2.1 “第三意大利”区域创新网络概况117-118
  • 5.2.2 “第三意大利”区域创新网络的经验分析118-120
  • 5.3 日本丰田区域创新网络120-124
  • 5.3.1 日本丰田区域创新网络概况120-121
  • 5.3.2 日本丰田区域创新网络的经验分析121-124
  • 5.4 我国台湾新竹区域创新网络124-127
  • 5.4.1 我国台湾新竹区域创新网络概况124-125
  • 5.4.2 我国台湾新竹区域创新网络的经验分析125-127
  • 5.5 我国武汉光谷区域创新网络127-130
  • 5.5.1 我国武汉光谷区域创新网络概况127-128
  • 5.5.2 我国武汉光谷区域创新网络的经验分析128-130
  • 5.6 国内外典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启示130-134
  • 5.6.1 正确定位政府职能130-131
  • 5.6.2 完善创新网络结点131-133
  • 5.6.3 营造区域创新文化133-134
  • 6.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的发展现状与运行特点134-158
  • 6.1 成渝经济区的范围界定134-135
  • 6.2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历程135-139
  • 6.2.1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1949-1978)135-137
  • 6.2.2 从改革开放到重庆直辖(1978—1997)137-138
  • 6.2.3 重庆直辖之后(1997 至今)138-139
  • 6.3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现状分析139-152
  • 6.3.1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的结点分析139-148
  • 6.3.2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的关系链分析148-152
  • 6.4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的运行特点152-158
  • 6.4.1 计划色彩浓厚152-154
  • 6.4.2 要素配置不均154-155
  • 6.4.3 合作创新不足155-158
  • 7.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困境158-179
  • 7.1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制约因素158-170
  • 7.1.1 区位条件较差158-159
  • 7.1.2 创新要素缺乏159-166
  • 7.1.3 集群发育不良166-167
  • 7.1.4 基础设施落后167-170
  • 7.2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发展困境170-179
  • 7.2.1 文化基础薄弱170-175
  • 7.2.2 制度约束乏力175-176
  • 7.2.3 体制障碍突出176-177
  • 7.2.4 协作机制缺失177-179
  • 8.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理论内涵与环境建设179-210
  • 8.1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时代背景179-182
  • 8.1.1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179-180
  • 8.1.2 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战略180-181
  • 8.1.3 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181-182
  • 8.1.4 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新任务182
  • 8.2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指导思想182-186
  • 8.2.1 坚持实事求是182-183
  • 8.2.2 加强政府主导183-184
  • 8.2.3 依托自主创新184-185
  • 8.2.4 重视环境建设185
  • 8.2.5 实现持续发展185-186
  • 8.3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主要内容186-203
  • 8.3.1 结点创新187-201
  • 8.3.2 关系链创新201-203
  • 8.4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支撑环境203-210
  • 8.4.1 制度环境建设204-205
  • 8.4.2 文化环境建设205-207
  • 8.4.3 物质环境建设207-210
  • 9.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战略措施与支持体系210-239
  • 9.1 结点创新战略措施210-224
  • 9.1.1 提高政府规制水平210-212
  • 9.1.2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212-214
  • 9.1.3 强化科研创新系统214-216
  • 9.1.4 发展新型工业园区216-218
  • 9.1.5 加强中介机构建设218-221
  • 9.1.6 完善金融创新系统221-224
  • 9.2 关系链创新战略措施224-229
  • 9.2.1 建立政府与产业集群的关系链225-227
  • 9.2.2 建立政府与科研机构的关系链227-228
  • 9.2.3 建立产业集群与科研机构的关系链228-229
  • 9.3 加强支持体系建设229-239
  • 9.3.1 加强区域制度创新229-233
  • 9.3.2 培育区域创新文化233-234
  • 9.3.3 搭建官产学研金联合平台234-239
  • 参考文献239-250
  • 后记250-251
  • 致谢251-252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252-253
  • 在读期间参与课题研究情况25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睿;高科技产业集群演进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李加江;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皖江城市带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30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130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1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