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外商直接投资、自主创新与碳生产率增长

发布时间:2017-11-09 12:28

  本文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自主创新与碳生产率增长


  更多相关文章: FDI RD 自主创新 碳生产率


【摘要】:利用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5—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考察影响我国碳生产率增长的因素,重点探讨了FDI、RD与碳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FDI和RD对我国碳生产率增长起正向促进作用,两者对碳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联合影响;其他控制变量,如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表现出反向的影响关系,而人均GDP对碳生产率增长起促进作用。通过分区域考察发现,各因素在影响不同区域碳生产率增长方面存在差异,说明不同区域在提升自身碳生产率水平时要有所侧重。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173092)
【分类号】:F832.6;F273.1;X196;F224
【正文快照】: 1引言据国际能源署(IEA)2009年的报告,我国已在2007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CO2最大的排放国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自己的减排责任,我国政府早已在2009年就制定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但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潘家华;张丽峰;;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2 杜立民;;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南方经济;2010年11期

3 魏巍贤;杨芳;;技术进步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J];统计研究;2010年07期

4 彭文强;赵凯;;我国碳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5 刘国平;曹莉萍;;基于福利绩效的碳生产率研究[J];软科学;2011年01期

6 何建坤;苏明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碳生产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年10期

7 盛斌;吕越;;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环境的影响——来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2 李斌;赵新华;;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4期

3 ;China's Voluntary Mitigation Target and Road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2期

4 周五七;;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面板数据估算:1998—2010年[J];西部论坛;2012年03期

5 郭郡郡;刘成玉;;城市化对碳排放量及强度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2年05期

6 陈飞;诸大建;;城市低碳竞争力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4期

7 简盖元;王灿雄;冯亮明;;二氧化碳排放与福建经济发展的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年11期

8 杨骞;刘华军;;中国碳强度分布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基于1995-2009年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2年02期

9 卢现祥;许晶;;工业企业结构差异与CO_2排放强度实证研究——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10 潘家华;张丽峰;;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芬;于文金;张建新;朱凤琴;胡景高;;我国能源消费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初探[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2 陈碧琼;张梁梁;;金融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分析——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3 宋德勇;王萱;;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的碳排放阶段划分与国际经验启示[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芬;张建新;;山西煤炭开采消费与气温变化的灰色关联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5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张一清;能源优化配置机制的博弈与投入产出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3 苏礼华;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4 王道臻;外国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李涛;节能减排管制下中国低碳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万建香;环境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高文静;中国工业部门碳生产率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9 刘晓;中国区域碳排放配额控制政策的建模和系统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姚奕;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强度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怡欣;基于终端消费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杜鸥;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孙宇飞;城市碳排放清单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4 罗大明;深圳市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环境区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欣;基于政府调控视角的省级区域低碳经济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李娟;基于双层规划模型的经济新区碳规划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陈艺宏;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变动因素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洋;我国开征碳税问题的研究[D];沈阳大学;2012年

9 朱晶晶;基于RICE模型“金砖四国”CO_2减排政策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0 李飞;甘肃省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查冬兰;周德群;;我国工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差异性研究——基于高耗能行业与中低耗能行业[J];财贸研究;2008年01期

2 杨骞;刘华军;;中国碳强度分布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基于1995-2009年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2年02期

3 查冬兰;周德群;;地区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性——基于Kaya因素分解[J];系统工程;2007年11期

4 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5 朱启荣;;中国出口贸易中的CO_2排放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6 潘家华;张丽峰;;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7 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4期

8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9 何建坤,刘滨;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J];环境保护;2005年02期

10 王永龙;;我国高碳发展模式下的碳生产率增长分析[J];经济学家;2011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连生;坚持引进技术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大技术创新力度[J];化工设计;2003年06期

2 ;自主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途径[J];中国科技产业;2005年11期

3 魏福旗;边世清;张桂林;;一次难得的自主创新[J];中国石油企业;2005年12期

4 ;宗庆后细说创新“三步曲”[J];商品与质量;2006年10期

5 张致远;;自主创新是发展不竭的动力[J];今日印刷;2006年04期

6 ;敖东的自主创新之路[J];经济视角;2006年05期

7 王锋正;郭晓川;;煤炭产业高技术化成长与自主创新[J];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05期

8 王新节;;立足自主创新 实现消失模铸造产业化(上)[J];机械工人(热加工);2006年05期

9 ;国家标准委推出标准化自主创新12项新举措[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06年09期

10 王曙中;;对芳纶浆粕产业化的体会——兼谈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J];华东科技;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兴龙;陈英;;FDI对东道国自主创新的效应分析[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丙乾;;R&D,知识转移与自主创新:威科姆科技案例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3 杨中启;;高校科技期刊科学发展战略探讨[A];中国高校学出版(Ⅱ)——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3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康日新;;大力推进核电自主创新 打造中国先进核电品牌[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年

5 王哲荣;;“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我国主战坦克研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6 金志海;马先征;冯成军;;关于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A];推进制造业强市与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研究论文集[C];2005年

7 王新节;;消失模铸造生产技术在我公司的发展[A];第八届21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朱梅君;;发展科技社团 促进科技进步[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9 梁东黎;;生产要素成本与自主创新的关系[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龙腾;刘峰;胡善清;曾涛;;嵌入式实时并行信息处理系统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化[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时锋;FDI走向引关注[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卢铮;10月我国FDI首现年内负增长[N];中国证券报;2008年

3 郑兴 曾响 古特;全球FDI须迈2009这道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李冠廷;近三年全球FDI简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李明旭;FDI负增长的正面意义[N];上海金融报;2009年

6 安邦咨询公司分析师 端宏斌;不必过于担忧 FDI暂时减少[N];证券时报;2009年

7 商报记者 王漪;7月FDI同比狂降35.71%[N];北京商报;2009年

8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 鲁政委;7月FDI数据显示:热钱不过“杯弓蛇影”[N];国际商报;2009年

9 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系 张三峰;FDI在中国制造业快速成长中的作用[N];中国财经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徐芸茜;FDI连升3月商务部高度关注热钱[N];华夏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承亮;自主创新、FDI技术溢出与汽车产业技术进步[D];西北大学;2013年

2 谭伟生;中部地区利用FDI质量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杨希燕;外流移民与内流FDI:替代抑或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4 徐运保;两战略动机视角下我国吸引FDI的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赵玉娟;服务业FDI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孙玮;FDI质量特征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克罗吉;东南欧六个国家利用FDI能力比较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布盖欧;邻国经济、外国企业FDI与老挝经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振华;中国FDI的质量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10 张炜;FDI对中国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分析[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含;FDI对中国R&D溢出效应的面板数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锦;跨国公司R&D在华FDI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方黎;FDI在我国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D];同济大学;2006年

4 高瞻;FDI技术溢出对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5 吴江;基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收入转移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6 欧阳光;FDI对我国服务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张洁楠;利用FDI促进广东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8 黄彦君;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9 戴桂林;浙江省FDI的对外贸易效应分析[D];宁波大学;2011年

10 马鸿雁;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61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161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e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