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公共选择理论述评
本文关键词:西方公共选择理论述评
更多相关文章: 公共选择 经济人假设 个人主义方法论 交换模式
【摘要】:自从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以来,其利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治问题,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使人们对政治决策有了新认识,其影响也越来越大。梳理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渊源,简要评析其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和交换模式三个主要因素,探讨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等方面的借鉴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 泰山学院经济学院;
【分类号】:F062.6;D61
【正文快照】: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其产生是基于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政治中的集体决策问题,它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政治市场的行为,是对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扩展。现代公共选择理论对政治市场的贡献体现在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思维探讨非市场的集体决策过程,从理论上对政治决策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林;吴天德;;产业结构变动与制度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陆德生;纪荣荣;;江泽民民主宪政思想初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3 潘艳红;;论行政垄断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4 申惠文;;驳民法宪法新同位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5 侯作前;周鲁耀;王伟;;地方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法分析——兼论地方的经济调控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6 强昌文;;权利:社会公平的“阿基米德点”[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杨善发;;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渊源、流变与当代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郭继;;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模式的立法选择——以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交叉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邢华平;有限政府论之哲学基础探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张宏军;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怀;赵万里;;“制度人”假说[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时红秀;张亦工;;合作定价权:农民如何提高对土地的产权实施能力[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3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国龙;;由语言追问法律的意义[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5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徐志华;茅丽华;;转型期中国农地产权制度问题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唐清利;;私权与公权界限模糊领域的司法选择[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8 巫文强;;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安排与人的全面发展[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9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张璐;周晓唯;;监管“监管者”是保障食品安全重中之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条件下的最优激励契约模型研究[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章于芳;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接管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9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君健;我国农村金融资产证券化SPV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朋良;基于渔民视角的相互制渔业保险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刘文洁;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河北大学;2009年
8 刘园园;环境法律政策的执行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单海源;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变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兴新;罗晓敏;陈舜键;;公共选择视域中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12期
2 苏灵;;浅谈公共选择理论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04期
3 王斌;贾冰;;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公共选择视角[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马赛;;公共选择理论述评——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J];重庆行政;2003年02期
5 赵建杰;;经济学视阈下的中国政治合法性[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张卫军;;公共选择理论对公民参与的启示[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7 范俊玉;;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启示[J];行政与法;2007年12期
8 赵昱;彭静;;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动机路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24期
9 胡纹菘;马素伟;;基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的公民参与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12期
10 刘慧峗;乔太;;公共政策过程中的网络公民参与分析——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J];职业时空;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雅光;黄小育;;国外行政问责制比较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2 吴玉宗;;英国新公共管理实践评析[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德高;;新公共管理运动与中国政府改革的路径选择[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周业安;国外地方政府间也竞争[N];中国经营报;2008年
2 朱四倍 河南 教师;德国官员汇报请客送礼效果的启示[N];华夏时报;2007年
3 李巍;一场危险的辩护[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4 中山大学教授 杨小强;法律如何反腐败[N];南方日报;2009年
5 李文钊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拓展人类行为假设 深化公共治理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朱四倍;消解政府自利性需公开的制度化通道[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南京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磊;从陈水扁到卢武铉:亚洲的腐败梦魇?[N];东方早报;2009年
8 本报评论员 万磊;英国工党的自我变形[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9 ;敬畏民意不如敬畏公民权利[N];人民代表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董少林;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秦绪娜;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张颖;美国公共产品供给演进轨迹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4 高u&;政府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义文;公共选择理论视野下的我国基层政府监管问题探讨[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2 秦颖;公共选择理论与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3 王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重塑政府运动及其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马全中;当代西方国家官僚制改革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詹晨霞;市场化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环卫服务市场化的个案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唐峰;我国县乡行政体制改革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7 刘占一;制度框架中的居民参与:上海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窦薇;新农村建设视域下西部农村基层政府文化职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吴桦槐;绩效预算理论与实践对地方政府管理的启示改革[D];复旦大学;2009年
10 李杰华;宪政经济学与我国宪政改革[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86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186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