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研究
本文关键词: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创新 产业创新系统 产业创新评价系统 产业创新能力 层次分析法 中国光谷
【摘要】: 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是继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之后创新管理领域兴起的新兴前沿领域,产业创新评价已经成为产业创新系统研究中的一大薄弱环节。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的提出,克服了创新系统研究中缺乏评价反馈的这一弊端。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的功能在于其对产业创新效果及时、准确的评价和反馈,在进行市场验证的基础上,要求产业创新系统及时做出反应,,为科学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保障产业创新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正是由于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的提出,使得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更为系统、全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深入分析产业创新与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论的基础上,对产业创新评价系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构建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证明了应用产业创新评价系统指标体系分析评价特定区域特定产业的产业创新能力是切实可行的。 产业创新评价系统具有区域性的特点,特定的产业创新评价系统是暗指特定区域特定产业的创新评价系统。产业创新评价系统是指通过系统的分析、评价程序和相关工具,针对某一区域的某一产业、某几个产业,或不同地区的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产业创新能力,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这一系列过程及其主客体所构成的系统。产业创新评价系统是建立和实施产业创新系统的基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的反馈机制。 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的评价对象为产业创新系统整体体现出的产业创新能力。所谓产业创新能力,不是产业创新所包含的各个方面能力的简单集合,而是产业创新系统本身所产生的一种系统功能;产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的高低是决定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运行效率较高意味着产业的创新能力就强;运行效率较低则意味着产业的创新能力就弱。它主要体现于产业创新的经济绩效、政策效力、技术水平、环境支撑能力和产业创新机制的作用上。产业创新的经济绩效主要体现于发明专利、技术标准、新产品、职工人均产值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产业创新的政策效力,是指产业创新政策在运作过程中对产业创新所产生的客观影响。对产业创新政策效力的评价主要从供给、需求和环境政策的政策有效果性、有效率性和有机综合性进行评价。产业创新的技术水平作为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的评价对象,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水平上。产业创新的环境支撑能力主要体现在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的支撑产业,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程度等四方面。评价产业创新机制的作用主要是指对产业创新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的评价。它包括评价产业创新的动力机制作用(需求动力和供给动力完备性)、产业联合水平、产业与高校/研究所的相互作用、技术扩散和人员流动。 根据评价对象,论文构建了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判断矩阵,确定了各层指标的权重值。层次分析法克服了处理定性和定量数据中出现的数据统一问题。论文亦说明了评价所需数据的来源及其获取方式,为实地开展评价提供可供参考的路径和方法。相关机构或主体可充分利用这一工具促使产业创新系统的完善和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论文以“中国光谷”中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环保产业、医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创新能力为评价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证明了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比较判断评价特定产业的产业创新能力是可行的。论文通过评价得出,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创新能力得分值为0.4097;环保产业的产业创新能得分值为0.1523;生物医药产业的产业创新能得分值为0.1459;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创新能得分值为0.292。在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论文还指出了“中国光谷”各产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最后,论文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其进一步研究方向,以完善产业创新评价系统这一工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062.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勃;雷家歀;;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我国大飞机产业发展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年08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欣华;中国的资源能否承受发展之重?[N];华夏时报;2004年
2 邹声文 刘铮;资源“透支”:经济发展难以承受之重[N];经理日报;2004年
3 陆国庆;在创新中迎接国际产业大转移[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4 张辉 施晓力;江苏“三药”创新实力显著提升[N];江苏经济报;2004年
5 广发证券 陆国庆 博士;创新[N];中国证券报;2002年
6 记者 冯颖斌;我省信息产业继续领跑全国[N];广东科技报;2005年
7 李扬;关于苏北工业化的几点认识[N];新华日报;2004年
8 林艳;我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N];福建工商时报;2000年
9 新华社记者 邹声文 刘铮;我们的资源是否还能拉动经济发展的列车?[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10 陈金桥;纵览世界风云 探索“强国”之路[N];人民邮电;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庆东;产业创新系统协同演化理论与绩效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郑大勇;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3 张治河;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谢忠泉;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2 杨瑜;中国铁路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3 陈凡兵;基于耗散结构的产业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与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李艳华;产业创新系统效应测度模型及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刘明;提升吉林省软件产业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党志刚;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7 王婷;地方重大科技专项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机理与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刘德冰;论我国新时期技术引进与重大技术装备现代化发展战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87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187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