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基于序参量视角

发布时间:2017-11-15 14:26

  本文关键词: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基于序参量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序参量 协同度评价 高耗能产业 高耗能产业群 循环经济


【摘要】: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是当前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领域。基于协同学的序参量视角,构建了由经济和环境两个子系统组成的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及其产业群2006-2011年循环经济发展协同度评价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揭示了各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产业群间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落后于各产业水平的状况。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63012) 云南省社会科学基地项目(JD12YB07)
【分类号】:F062.9;F206
【正文快照】: 0引言高耗能产业作为我国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为促进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也存在能源大量消费、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具有很大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关注的重点领域。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开展了高耗能产业的循环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钟铭;吴艳云;栾维新;;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协同度模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2 唐燕;李健;;工业城市资源再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经济协同度——以天津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2年04期

3 蔡绍洪;汪劲松;徐和平;姚;;区域企业群落向产业集群演化的自组织协同机制[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3期

4 郑季良;陈卫萍;;基于循环经济的高耗能产业集群发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9期

5 郑季良;陈卫萍;;论高耗能产业群在循环经济中的协同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02期

6 徐浩鸣,徐建中,康姝丽;中国国有医药制造产业组织系统协同度模型及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01期

7 郭莉;苏敬勤;徐大伟;;基于哈肯模型的产业生态系统演化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凌云;穆东;;区域物流系统的协同演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蔡绍洪;陈胜男;;低碳经济约束与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J];商业研究;2012年05期

3 韩娟娟;;河南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紧迫性及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4期

4 罗嘉;李连友;;基于协同学的金融监管协同度研究[J];财贸经济;2009年03期

5 杨前进;唐为亮;张述林;白玉;;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县域旅游展发思考——以江苏省射阳县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6 徐向艺;徐英吉;;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企业持续成长性的协同度研究[J];东岳论丛;2008年02期

7 唐为亮;杨前进;邹程林;张帆;苏清委;蒋坤富;陈鹏;陈励玮;;基于哲学方法论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探索——以耗散结构理论的应用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8 向秋兰;;基于自组织的循环产业集群稳定性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蔡绍洪;廖文华;;循环产业集群是西部跨越式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J];改革与战略;2012年09期

10 聂华林;杨坚;;城市物流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丽丽;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技术虚拟企业管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2 邱涛;通信网络结构与城市功能模块的系统自适应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宗奉;生态学视角的农民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曲娜;基于自组理论的工程项目组织演化动力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蔡仲秋;资源型企业群落脆弱性形成机理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李文超;高技术产业生态转型的动力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白洁;中国装备制造业协同演化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孟令兴;系统动力学建构下交通枢纽型经济的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磊;高新技术企业雇主品牌竞争力影响机制及其协同进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汤少梁;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增强;生态工业网络环境下的企业成长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2 宋维;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柳翠;基于自组织的虚拟企业系统协调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4 薄艳;生态和知识型煤炭产业集群模式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周凯;集群环境下软件型企业协同进化成长与创新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6 肖海辉;珠三角与长三角港口物流竞争力比较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7 王晓楠;社会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模型[D];天津大学;2012年

8 赵娓娓;我国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9 魏芳;高技术产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赵婷;产业生态、环境规制和企业行为[D];山东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连宏;罗宏;张征;;中国“能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郭莉,苏敬勤;生态工业系统研究述评与展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张萍;严以新;;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港工技术;2006年04期

4 赵海东;;资源型产业集群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李德一;张树文;;黑龙江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6 宋超山;马俊杰;杨风;马营;;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7 范明,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研究——一个一般框架及其对中国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应用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10期

8 章穗;张梅;迟国泰;;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0年01期

9 庞永;赵艳萍;;基于序参量的企业协同趋向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年11期

10 续竞秦,吕永成;广西“经济—能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度实证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柏杏;;品牌信息传播模型[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06期

2 尹静;;基于序参量识别的商品流通模式的动态选择[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08期

3 罗嘉;李连友;;基于协同学的金融监管协同度研究[J];财贸经济;2009年03期

4 楼颐;穆东;;基于协同学的供应链伙伴关系评价指标的选择[J];物流技术;2009年12期

5 张建坤;罗为东;;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房地产业演化动力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1期

6 唐海丹;将协同学原理应用于物流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物流技术;2003年03期

7 都国雄;宁宣熙;;统计物理学在证券市场多重分形特性研究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年01期

8 龚祝平;;制造信息系统的多序参量有序度评价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年21期

9 沈鹏;杨浩;;复合系统理论在交通运输系统协调性研究中的应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7年07期

10 史宝娟;宋泽海;;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系统协同度评价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黎放;董鹏;胡涛;;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型的初探[A];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2 万冬君;刘伊生;姚兵;;城市能源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研究[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乔金杰;王维;武志勇;;带有风险补偿率的供应链协同模型的构建及应用[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运作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舒辉 林晓伟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集成化物流是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取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宏;经济系统内生波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2 刘抚英;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3 兰洪杰;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杨尊琦;基于耦合度的虚拟企业自组织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5 都国雄;统计物理学在我国股票市场特性研究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6 杜元伟;重大科技项目合作网络结构理论与评价决策模型[D];吉林大学;2010年

7 张延平;区域人才结构动态适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丁铭华;基于自组织的企业集团资源协同管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阎颐;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及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谢祥;信息系统协同治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桐;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发展建设中的序参量三维协同调控模型和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2 陈盼;基于序参量的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3 燕丽;电力市场运营的自组织协同现象及其效率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4 郭世明;第三方物流战略联盟协同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王红霞;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住宅房地产市场系统演化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杜广伟;基于协同学的网购快递服务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7 王凤云;面向烟草行业的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8 赵恽;船员储备系统的协同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蔡一鸣;基于供应链复杂性的合作伙伴协同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孟小宇;渭河关中地区用水结构优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90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190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f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