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基于集对分析的中原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发布时间:2017-12-02 17:33

  本文关键词:基于集对分析的中原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集对分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 中原经济区


【摘要】:为探究建设中原经济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对构建生态型经济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利用集对分析和置信度准则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原经济区的经济、社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地区中心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系统及子系统多数处于基本可载(II级)、弱可载(III级),不容乐观。因此,应采取一些具体的优化环境承载力的调整措施,保证和实现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环境的较好承载。
【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基金】:2012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水资源约束的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2012BJJ010) 河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原经济区水资源消耗配置关联度与生态位适宜度研究(14A790021)
【分类号】:F127;X196;F224
【正文快照】: 引言国发(2011)32号文件《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把加强环境保护、集约利用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中原经济区区域面积48万平方公里,耕地1.9亿亩。作为中部地区的主要部分,中原经济区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有丹江口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程乾生;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2 余丹林,毛汉英,高群;状态空间衡量区域承载状况初探——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3 唐凯;唐承丽;赵婷婷;何娇;聂笃聪;;基于集对分析法的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年01期

4 黄玲花;韦国燕;;PCA与AHP结合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7年15期

5 李金滟;胡赓;;中部六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2年21期

6 孙顺利;周科平;胡小龙;;基于投影评价方法的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声荣;霍艳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未确知—AHP综合评估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2 汪晓静;陈锁忠;赵修军;;基于熵权的地下水源地水质属性识别模型[J];安徽地质;2008年01期

3 宋君;张生;李畅游;刘文婷;;乌梁素海夏季水质污染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4 刘武艺;邵东国;唐明;;基于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理论探讨和评价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2期

5 陈晶;买玉斌;王文圣;;基于距离测度的层次分析法及其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4期

6 段晓峰;孙宝年;李加军;许学工;杨树元;谢正磊;;熵权属性识别模型在水质动态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7 孙喜晨;贺仁亚;封举富;;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属性均值聚类属性支持向量机(AMC-ASVM)[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6年02期

8 王国平;杨洁;王洪光;;大气环境质量属性识别理论评价模型及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10期

9 孔晶晶;金晓英;张江山;;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在福州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6期

10 夏启华;张江山;陈盛;;运用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模型评价三明段沙溪河水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基于熵权属性识别模型的港口水域交通环境风险评价[A];2011年苏浙闽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熊春光;孙喜晨;程乾生;;基于进化规划的属性均值Kohonen自组织网[A];第九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99)论文集[C];1999年

3 程承运;宋来忠;;城市建筑火灾危险度的带有AHP方法的属性综合评价[A];中国运筹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卷)[C];2004年

4 高军省;;集对分析法在湖泊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5 张吉军;刘先涛;;区间数多指标群体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法研究[A];200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管祥兵;代静;;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晓燕;魏立平;苗元振;;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系统的定量研究模型[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史秀志;周健;董蕾;胡海燕;王怀勇;陈寿如;;未确知测度模型在岩爆烈度分级预测中的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健;张琦;余新康;樊路军;;基于工况监测控制的工程机械全自动注脂系统研究[A];中国工程机械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李婷婷;冯达;朱翔;;长株潭地区区域承载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景清;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张智全;庆阳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群;不确定性数学方法研究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程锋;基于GIS与决策模型整合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系统[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5 林春艳;多种环境下的证券投资组合优化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6 陈大雄;高新技术产业评价与发展研究——兼论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D];中南大学;2004年

7 王旭;科技型企业创生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宿伟玲;战略联盟若干理论及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石月珍;滨海湿地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赵志峰;基于位移监测信息的岩石高边坡安全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居恒;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生态承载力分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余昌燕;G2B网上拍卖过程行为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郝继梅;基于隶属度非线性转换的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4 张先鑫;面向第四方物流的供应链任务分配机制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5 邓睿清;白洋淀湿地水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及其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夏树威;矿区在役储、装、运建筑结构的检测、鉴定与加固[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7 李小龙;基于情景分析的应急路径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于翠;甘肃省张掖市生态承载力评价及预测[D];兰州大学;2011年

9 夏峥嵘;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焕同;王庄煤矿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枫;陈亚宁;李卫红;孟丽红;;基于熵权的集对分析法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以塔里木河三源流地区为例[J];冰川冻土;2010年04期

2 聂艳;周勇;雷文华;黄建武;;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3 班茂盛;方创琳;;长三角大都市带人口容量与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建设[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4 余常贵;王文秀;;模糊数学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重庆环境科学;1991年01期

5 刘晓丽;方创琳;;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5期

6 余丹林;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2期

7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8 苏飞;张平宇;;基于集对分析的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J];地理学报;2010年04期

9 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96年04期

10 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强莲;两型社会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朝兴;;中原经济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研究[J];林业建设;2011年03期

2 王玲杰;;中原经济区人口、资源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李明桢;;保护绿水青山 堆起金山银山[J];人大建设;2011年10期

4 姜增清;;河南省环境生态建设的机遇和挑战[J];创新科技;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振民;;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A];寒区冰情与冻土水文效应——第4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昕杰;;加快构建河南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一种视角[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张丽君;秦耀辰;;郑汴都市区产业发展与CO_2排放的脱钩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4 张金萍;秦耀辰;;黄河下游沿岸地市CO_2排放的时空分异[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5 周凯;朱伟芳;赵长民;冯琳;王敏;;郑州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回收监管现状及实践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6 王磊;;工矿能源资源型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问题的探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汪少冲;加强环境保护 建设美好家园[N];开封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成燕;助力创造绿色GDP[N];郑州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耿倩;新意盈然大转身 力争上游大发展[N];科学导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张鑫;一座正在崛起的生态文化城[N];邯郸日报;2011年

5 记者 黄永东 通讯员 雷秀霞 贾剑锋;一日摘得两项国家殊荣 惠济生态名片更加靓丽[N];郑州日报;2011年

6 陈彦民;借助中原崛起推动商丘创卫工作[N];商丘日报;2010年

7 记者 彭燕 周爱娟 特约记者 康继民;河南:科技创新打造低碳交通运输体系[N];中国交通报;2011年

8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张大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共创美好绿色中原[N];河南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王鹏飞;呵护碧水蓝天 建设生态焦作[N];焦作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周丽燕;集约发展 珍爱地球[N];人民政协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源远;郑州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评价[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2 张运祺;开封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D];河南大学;2012年

3 侯光轩;鹤壁市生态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457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2457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9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