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物化关系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资本批判逻辑线索管窥
本文关键词:人与人的物化关系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资本批判逻辑线索管窥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物化关系 交换关系 资本 雇佣劳动 资本批判
【摘要】:交换关系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前提,在马克思不同时期语境中的内涵有着根本区别。哲学人本主义视域的交换关系指认人本质的丧失和物化关系特性。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的交换关系表征着具体历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物与物的关系,进而深入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伴随这一逻辑演进过程,货币是商品实现其自身的一个表现形式,资本也是货币实现其自身的一个表现形式。资本具有多样性统一的特性,是由商品发展到货币,再于特殊条件下发展为资本的。资本不仅是物,也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还应是生产关系具体历史形式下的一个过程性运动。静态经验层面的交换关系决不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终极内容。交换价值经过一个矛盾发展过程,超越自身学理边界,达到剩余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结果,是真正代表《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逻辑线索。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F091.91
【正文快照】: 古典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交换价值纯粹是经济学意义上一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之间,通过货币这个媒介,进行的社会关系交换。所以,斯密认为只要实施鼓励重商主义的社会经济政策,使每人都能以他的劳动或资本,与另外任何人自由竞争与交换,资本主义就会现实的、合乎理性地永远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石;试论经济规律的质和量[J];思想战线;1984年04期
2 谢康;马克思经济学计划手稿和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世界经济研究;1989年05期
3 陈宇;按劳分配及其存在原因[J];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04期
4 沈伊俐;;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84年01期
5 袁隆生;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重大进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6 肖盟;剩余价值学说的建构是政治经济学的革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11期
7 蒋维新;对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物质性标准的几点质疑[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82年04期
8 薛邦城;;论马克思的光辉巨著[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年12期
9 李延明;交换关系不应该被包容在生产关系中──与吴易风同志商榷[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04期
10 胡世禄;关于科学发展的纵向规律问题[J];科研管理;198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升;;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和物化——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思想的批评[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徐卫国;;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彭菁霜;;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黄瑾;;论全球化——马克思、斯密和李斯特三种理论比较[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潘斌;;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及其当代意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6 胡春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中国化[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7 冯青淑;;社会主义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8 田启波;王红;;如何看待马克思社会批判范式的当代价值——基于对以人为本制度维度的思考[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9 丁任重;孟庆红;李刚;;资本、增长与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10 任天飞;肖彦花;;《资本论》中的服务消费理论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磊;马克思对人性的把握最终归结为实践[N];光明日报;2006年
2 世历所 于沛;瞻仰特里尔马克思故居[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钟益文;恩格斯始终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N];光明日报;2007年
4 陈众议;学海捞珍[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冯姗;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原理[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杜宇民;一本探索科学共产主义原理的力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张薇;正本清源 与时俱进[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高天琼 贺祥林;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6年
9 王国宏;马克思民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N];学习时报;2006年
10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领导小组副组长、教授、少将 黄宏;马恩自然生态观与构建和谐社会[N];浙江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海波;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兰芳;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杜秀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及其影响探究[D];东北大学;2008年
4 李定清;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与欧洲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程宏燕;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司春燕;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正义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8 刘孝菊;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会理论及现实意义[D];浙江大学;2013年
9 杨长虹;实践批判的逻辑[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杨征征;马克思恩格斯女性权益保护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朝安;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广州大学;2011年
2 韩立娟;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西南大学;2012年
3 刘刚;马克思恩格斯居住正义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孙刚华;汉代雇佣劳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史清元;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探析[D];东北大学;2010年
6 李敏;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管理思想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
7 周启超;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8 周楠楠;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9 邹德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D];兰州大学;2010年
10 穆森;马克思恩格斯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D];渤海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02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302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