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界关于社会不平等的争论
本文关键词:美国学界关于社会不平等的争论 出处:《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收入与财富不平等成为美国首要的社会问题,并引发学界的反思与争论。作为当代美国主流思想左、右翼的理论代表,自由派与保守派学者在与社会不平等相关的诸多问题上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这种认识上的冲突和对立,是当前美国社会矛盾激化的集中体现,也深刻反映了两派学者的思想理念之争。其中,自由派的观点更多地维护了中下层劳动阶级的利益,具有进步意义,但由于缺乏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认识和批判,不可能对社会不平等问题提出具有实质意义的解决方案。
[Abstract]:Since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equality between income and wealth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proble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 has triggered reflection and debate in the academic world. As a theoret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mainstream and left and right wing of the contemporary US,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have launched a great debate on many issues related to social inequality. The conflict and opposition of this understanding are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the debate of the ideas of the two schools of scholars. Among them, the Liberals' view has been more effective in safeguard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working class. It has progressive significance. But because of the lack of deep understanding and criticism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it is impossible to put forward a meaningful solution to the social inequalit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KS06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CLS018)
【分类号】:F014
【正文快照】: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伴随西方经济形势持续恶化以及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凸显,不平等问题重新回归美国社会的视野。近一年多来,“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爆发与蔓延、各大机构一系列最新研究数据的相继公布,以及民主党与共和党在大选年围绕向富人增税的“巴菲特规则”的激烈论争,更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同申;解读新经济[J];教学与研究;2000年11期
2 张秀娈;陈新岗;;试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美国经济史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3 冯志伟;;艾森豪威尔经济思想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12期
4 王雯;;美国公益基金会兴盛原因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美国研究;2009年02期
5 王静;;汉密尔顿经济思想对美国早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J];教师;2010年19期
6 ;新经济争论的由来[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8期
7 李仁贵;2003年度美国经济学联合会经济学大奖揭晓[J];经济学动态;2003年08期
8 尹德洪;;伯南克的经济思想述评[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黄学斌;;凯恩斯主义和美国经济政策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陈广哲;美国经济学家张子元教授作美国经济学术报告[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林;;自由主义经济学在美国的一次失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学[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2 郭熙保;;从发展经济学观点看待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3 雷建炎;;我所看到的美国经济学[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4 陈晋;;“新经济”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因透析[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5 戴锋;吴松涛;刘靖旭;李天河;;经济发展力的蓄积与释放:方式,模型与实证[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庆安;;美国军事凯恩斯主义经济的根源及经济形态[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诗白;;简论“新经济”[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8 戚丛丛;;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二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途径[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傅红春;;“安然事件”的经济学分析[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10 申丹虹;;新自由主义、劳动力市场与收入不平等[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建新;知识经济与美国经济[N];中国财经报;2000年
2 黄家骅;如何认识“新经济”[N];福建日报;2000年
3 杨帆;美国经济调整对中国是祸还是福[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4 袁晓明;论争透析:理性VS直觉[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5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郑京平 郑泽香 陈胜春;美国经济对我国经济影响有多大[N];中国信息报;2001年
6 洪朝辉;全球化——跨世纪的显学(之二)[N];发展导报;2001年
7 ■本报主笔 许知远 ■本报记者 黄继新;比尔·艾默特:《经济学家》的腔调[N];经济观察报;2003年
8 ;使美国安然度过通胀期的良药[N];中国证券报;2006年
9 本力;“这个世纪最老练的保守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小的是美的[N];计算机世界;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永辉;金融体系与内生经济增长[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2 杨民刚;经济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D];山东大学;2005年
3 梁运文;产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茜;解放战争时期自由派知识分子的经济主张[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俞;进行不平等调整后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3 马焕明;“凯恩斯主义”盛衰演变与西方经济周期的互动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周海;“新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技术与制度[D];厦门大学;2001年
5 李振文;M.H.卡特科夫的社会经济思想[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39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339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