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性评价与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性评价与应用研究 出处:《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产业结构 优化 合理化 高级化 高效化 粗糙集 人工神经网络 数据包络分析 三螺旋结构 资源型城市
【摘要】: 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是世界性、前沿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也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热点课题。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由此可见,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仍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内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产业经济理论界极具研究价值的重大课题。 目前,国外学者对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层面,在样本选择上多以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为依据,通过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比较研究,考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标准模式和共同演化趋势。国内学者关于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理解、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与机制、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等几个方面。这些研究大多是理论上的逻辑推理,偏重定性分析,较少涉及量化分析与检验。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量化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对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理解不同,测度方法的选取上主要是依据“标准结构”来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程度,带有较大的片面性;(2)由于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众多,尽管有的学者建立了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但未考虑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的自相关、时效性、地域性等问题,因此,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还有的指标体系中指标过多,指标计算过于繁琐,给收集数据带来很大难度,也降低了研究的可操作性;(3)从搜集到的资料看,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定量化评价研究体系。 鉴于以上诸方面的问题,本文选取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定量化评价方法与应用为研究对象,旨在尝试性地构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定量化评价方法研究体系,内容包含以下四个部分: 1、理论基础:主要工作是提出了本论文的选题的理论背景和研究的现实依据;对国内外的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评述;给出了论文的研究路线、方法、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概念(如:区域、产业与产业系统、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了界定: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投入产出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结构转换的“大道定理”)和区域产业结构常用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为以后各章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核心问题: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新界定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内涵,探讨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基于粗糙集(Rough Set)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测度方法。二是界定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本含义,给出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主要特征,并探讨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测度方法。三是界定了产业结构高效化的基本内涵,给出了产业结构高效化的主要特征,并探讨了产业结构高效化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一、二、三次产业结构高效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测度产业结构高效化程度的方法。四是构建了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模型,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为非一致起点的三螺旋上升结构,并给出了产业结构优化的选择路径。 3、模型应用:首次对资源型城市——新泰市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高效化程度进行了测度;首次将产业结构优化测度模型应用于青岛市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高效化的测度,分析了影响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进行战略产业选择的对策。 4、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得到的主要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明确指出未来产业结构优化定量化评价理论体系研究,将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更多依赖现代分析方法、现代统计方法、系统分析方法、计算机仿真理论与方法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062.9;F22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蔡德发;傅彬瑶;;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在产业升级程度评价中的应用与验证——以黑龙江省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刘丹;陶文依美;陶长琪;;信息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实证分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3 李豫新;李芳芳;王睿哲;;基于粗糙集的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13年06期
4 雷清;杨存典;;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年08期
5 蔡德发;姜媛;;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排序——基于灰色关联动态分析法[J];China's Foreign Trade;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彬;资源与环境视角下的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祁杭峰;基于主导产业选择的无锡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蔡德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年
4 康彦彦;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亭;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增长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红薇;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宁;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变动趋势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丁吉萍;中国林业产业区域比较优势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5 刘青;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及调整方向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徐鹏远;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杨海琛;内蒙古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互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孔小香;冀州市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9 朱雪峰;沈阳市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优化评价[D];东北大学;2008年
10 魏双凤;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49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349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