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30 04:22

  本文关键词: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分析 出处:《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融合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高度化 新型工业化


【摘要】: 20世纪70年代的通讯技术革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的利用和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及迅速发展,推动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数字、通讯网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推进了出版、电视、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浪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的产业,必然进行适应性的、战略性的调整。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而产业融合的探讨,大家争论的焦点在于产业融合的内涵分析上。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着产业融合的其他层面的理论建设包括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高度化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于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深层面的探讨。因此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放在产业融合的内涵分析上。笔者正是将产业融合作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阶段来理解。可以做如下解释:其一,在经济发展中的要素分析中,知识要素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是在任何其他经济发展阶段都无法比拟的;其二,如果将经济发展的整个系列(我们现在所能预见到的)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实物经济和知识经济,那么现在的经济发展阶段正是有实物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时期,而此时产业结构的最大的特征就是产业融合。因此在探讨产业融合的内涵时,需重点把握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其次,文章的第二部分重点将产业融合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与产业结构理论相关的理论很多,但基于本文将产业融合定义为实物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度阶段,把产业融合定义为一种趋势,而产业结构高度化也是一种趋势。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同样需要知识要素的支持。两者同是一种趋势,同样的知识要素的参与,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个问题。二者之间是否具有内在同一性,产业融合之于产业结构高度化意味着什么?笔者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将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高度化联系在一起。 同时,笔者认为,理论最终落脚点是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而我国的最大的实践即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将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结合,其最终的目的也正是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笔者在设置理论结构时最终落到了我国的产业的发展道路的路径选择上,即新型工业化。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06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巍;李妍;;产业融合理论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1年14期

2 王文利;;产业融合如何影响西方传媒业——评《西方传媒业的融合、竞争与规制》[J];传媒;2011年07期

3 周芳;;基于产业融合的物流产业升级[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4 冯建国;陈奕捷;;以休闲农业为核心,带动都市农业产业融合[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年04期

5 王景全;;论河南乡村休闲产业发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谢伟明;;人力资本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年18期

7 李画画;;泰安市产业结构优化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20期

8 刘纯彬;杨仁发;;基于产业融合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9期

9 崔木花;;后危机时代沪浙苏皖产业融合的路径探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赖鲜;;三网融合背景下电信业与传媒业的竞争与联姻[J];新闻世界;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金星;;产业融合产生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2 胡金星;;产业融合产生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3 范玉波;;产业融合理论与推进山东产业结构调整[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4 周旭霞;;旅游业的拓展方向: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5 李玉红;麻卫华;;汽车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研究[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郭淑敏;王立刚;;打造都市型农业产业 推进都市型农业发展[A];2006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荣;;基于产业融合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8 何晋文;;手机媒体与融合监管[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郭铁民;蔡勇志;;生物产业发展道路及对策探讨[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风;;论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如晨;大采购折射两岸产业融合度[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2 张秀贵;都市农业加快张店产业融合[N];农民日报;2009年

3 谭倩倩 记者 江东;深化标准交流 促进产业融合[N];中国质量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潘继红;体育产业融合备受关注[N];国际商报;2010年

5 记者 刘春辉;英特尔公司中国区总裁杨叙 三网融合将开创产业融合新机遇[N];人民邮电;2010年

6 大海;产业融合,加速仙居旅游新发展[N];江南游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璐;新材料:业绩源于科技和产业融合[N];经济日报;2010年

8 杨志杰;产业融合并非坦途[N];通信产业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赵永宏;产业融合助推旅游大发展[N];大同日报;2010年

10 刘洪宇;英特尔应对产业融合重组架构[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明高;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肖岚;创意产业融合成长的动力机制及其自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3 王晓昕;基于产业融合的金融资讯产业演进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4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徐方;现代服务业融合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6 董舒翼;通信业知识产权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尹莉;竞争性垄断市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席晓丽;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丹;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企业并购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10 胡永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晓强;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许华斌;江西省产业结构高度化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德波;产业融合的经济绩效[D];暨南大学;2011年

4 王英杰;范围经济视角下的产业融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罗奕;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融合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6 宋婕;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张隽;贵州工业部门产业结构高度化途径分析[D];贵州财经学院;2010年

8 詹浩勇;论信息产业融合的意义及其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9 侯建香;产业融合与政府规制改革——以电信产业为例[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10 江贤卿;我国旅游房地产的产业融合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53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353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4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