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区域生态化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19 05:31

  本文关键词: 生态化评价 指标体系 评价模型 江西省 出处:《生态经济》201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探讨了区域生态化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生态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生态化指数计算等构建了具有4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区域生态化评价模型。选取2000~2010年江西省及其各设区市生态化发展的相关数据,对江西省生态化总体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江西省各设区市生态化发展建设情况进行了横向比较。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江西省生态化指数由0.1077上升到0.2861,总体逐年上升呈良好的发展态势。以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生态化发展情况比较分析,总体上南昌市、赣州市、抚州市较好,吉安市、宜春市、鹰潭市相对落后。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ideas and method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evaluation, and constructs four primary indexes from the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level evaluation, the index weight and the calculation of ecological index.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valuation model of 30 secondary indicators. Selected the relevant data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Jiangxi Province and its cities from 2000 to 2010,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in Jiangxi Province was analyzed. This paper makes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ities and districts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logical index of Jiangxi Province increased from 0.1077 to 0.2861 in 2010. Based on the data of 2010,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11 cities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overall Nanchang City, Ganzhou City, Fuzhou City is better. Ji'an City, Yichun City, Yingtan City is relatively backward.
【作者单位】: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生态工程技术中心;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市鄱阳湖生态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61029) 国家支撑计划项目(2012BAC11B02) 江西省软科学项目(20111BAA10010) 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YC2011-S061)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GL1030)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11YJ13)
【分类号】:F205;F062.2
【正文快照】: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适应和利用资源环境的进程史。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正迈向生态文明时代。如何协调好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依然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许多国家都在极力寻求建设生态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兆臣;仇方道;;徐州市工业产业生态化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年03期

2 邓欣;;生态文明与生态化的时代诉求[J];生态经济;2010年07期

3 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1期

4 蔡海生;张学玲;王小明;金志农;;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对当代生态化发展的启示[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年01期

5 张建华,卞亚萍,王宏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3年08期

6 张静;夏海勇;;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年21期

7 张淑英;李德山;刘媛媛;;区域工业生态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年03期

8 王金叶;程道品;胡新添;李铭;;广西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模糊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陈俊红;王爱玲;;北京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1期

10 王中亚;;中国典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Eastern 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2期

2 曾利彬;;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3 门可佩;魏百军;;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4 门可佩;唐沙沙;;华东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5 靳毅;蒙吉军;黄姣;;近50年来毛乌素沙地草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以内蒙古乌审旗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傅春,刘琪;江西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效益[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2期

7 李丽娜;达良俊;由文辉;;城市脆弱性驱动因子分析[J];城市问题;2009年11期

8 徐凯;;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J];中国林副特产;2009年04期

9 周富华;陈雄;;国内外低碳经济评价初探[J];当代经济;2011年09期

10 孙道玮;陈田;姜野;;山岳型旅游风景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长新;李海东;张慧;孙俊;;西北生态脆弱区铁路建设生态系统完整性影响评价研究——以兰新铁路二线红柳河至乌鲁木齐段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万忠;康艺之;林伟君;方伟;;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特点和挑战——基于广东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分析[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冯春涛;;GIS在大庆及周边地区地下水环境脆弱度评价中的应用构想[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余坤勇;刘健;赖日文;;基于生态脆弱性的营林退化区测定技术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5 侯依玲;谈建国;刘校辰;吴蔚;马京津;;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6 周大鸣;;农村劳务输出与打工经济——以江西省为例[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7 李悦;成金华;;基于资源环境问题的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特征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雯;赵洪亮;刘喜波;;沈阳一市三县现代农业发展测评及路径研究[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9 郭存芝;罗琳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模型[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10 王辉;刘春兰;陈操操;关婧;;国内外城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验及其对北京市的启示[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利;北京典型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吴桢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4 卢晓彤;中国低碳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刘喜波;区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6 王娟;RS-GIS-EIS技术支持下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集成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乔青;川滇农牧交错带景观格局与生态脆弱性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刘东霞;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及生态承载力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徐小玲;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变化及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那伟;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艳洁,郑小贤;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概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钟荣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刘金军;王环;;农用地膜的污染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5期

5 诸大建;邱寿丰;;作为我国循环经济测度的生态效率指标及其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6 傅利平;王中亚;;“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J];城市问题;2010年11期

7 吴志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研究[J];当代财经;2007年11期

8 周荣荣;论评价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J];当代生态农业;1998年Z1期

9 徐勇;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10 赵跃龙,张玲娟;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文选;李杰;;陕西省中小企业生态化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年04期

2 蒋云霞;;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探索——基于循环经济视角[J];大众科技;2009年12期

3 肖华茂;;循环经济下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理论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5期

4 王建芳;;高速公路企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策略探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5期

5 杨国君;姜玲玲;;浅析城市的生态化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年02期

6 刘大志;;我国民族地区加速增长的资源环境难题与生态化求解[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7 李勇;;企业集群生态化博弈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年10期

8 林惠清;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目标与途径[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蒋云霞;肖华茂;;循环经济理念下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2期

10 徐蕊;;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集群式发展的生态效应[J];经济导刊;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志敏;;城市化发展的困境——生态化悖论与超越[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光宇;;城乡建设的生态化策略[A];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全国首届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李婷;段东平;;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研究——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4 王江欣;;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规划初探[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张承华;;用科学发展观构建生态化技术创新机制[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6 孙雍容;李德智;张星;;房地产业生态创新思路初探[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黄宝荣;张慧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探讨[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郭志达;田金信;张国永;;基于Logistic方程的工业生态化演化进程预测研究[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黄光宇;;走向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肖翊;李洋;;建设生态城市——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立足点[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威;减少污染,食品包装材料有待向生态化发展[N];中国包装报;2010年

2 吕冰杰 焦云兰 赵海娟;建设生态化城市 推进可持续发展[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3 组稿 编辑 耿挺;城市生态化是文明进化的里程碑[N];上海科技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侯永锋;沈阳副都心缔造全域生态化新城市[N];辽宁日报;2010年

5 李铁军;循环经济:滨海新区的生态化实践[N];北方经济时报;2008年

6 ;为了城市的碧水蓝天[N];河北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刘双英 高雅敏;还蓝天碧水 建宜居城市[N];大同日报;2011年

8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翁锦武;提高温州生态城市建设水平[N];温州日报;2008年

9 刘权利 刘润合 王爱民;灵丘县全力构筑低碳经济体系[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10 王平;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打造生态江宁[N];江苏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勇;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集群生态化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马瑞先;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吴荻;集成型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陈国铁;我国企业生态化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欲非;区域产业生态化系统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周志刚;水泥工业物质代谢及生态化转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汶晓;基于副产品交易的工业园生态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涂成悦;江西省工业园区生态化评价[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3 杨媛媛;基于生态文明的安徽中小企业生态化建设路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阮海岩;中国房地产业及其生态化发展与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刘晓玲;论技术体系生态化[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6 黄燕;岳麓工业园生态化发展规划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富岳华;生态哲学视野中的生产力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8 杨君华;精细化工产业园生态化建设初探[D];中南大学;2010年

9 王亮;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42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442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5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