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历史视角分工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本文关键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分工 企业内分工 分工发展理论 出处:《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构建了分工发展的宏大框架,强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分工发展的客观规律,创建了历史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总体来讲,生产力—分工—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一层分析框架;从分工内部来看,社会分工与企业内分工相互促进、相互替代,构成了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二层分析框架;从资本主义特有的企业内分工来看,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分工发展的基本推动力,这是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三层分析框架。分工的当代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分工发展理论提供了新鲜材料,可以尝试使用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对这些新分工现象进行解读,从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
[Abstract]:Marx constructed a grand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vision of lab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mphasizing the objective law of division of labor from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In general,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productivity-division of labor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constitutes the first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Marx's theory of division of lab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al division of labor,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within the enterprise promote and replace each other, which constitute the second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Marx's theory of division of lab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ecific intra-enterprise division of labor in capitalism, the pursuit of surplus value by capital is the basic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vision of labor. This is the third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Marx's theory of division of labor.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division of labor provides new materials for Marxist theory of division of labor. We can try to use Marx's division of labor development theory to interpret these new division of labor phenomena, so as to further develop Marx's division of labor development theory.
【作者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BJL007)
【分类号】:F091.91
【正文快照】: 一、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独特研究视角分工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类对分工的研究也源远流长。分工理论经历了提出、兴盛、淡出到复兴的曲折发展道路。不同理论流派从不同视角研究了决定分工的因素,在深入分析马克思的分工发展理论之前,需要首先对这些理论进行梳理,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阿林·杨格,贾根良;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汉景;赵军;;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的远航——政治学视角下的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5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白立强;;以人为本的时代意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7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8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9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10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8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9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10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骏;论美国纵向限制法律规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周霞;中国农村经纪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高伟;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刘国庆;我国药品购销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平平;农地城市流转的交易成本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7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红娟;日伪统治时期东北税收制度探析(1931-194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振省;分工的社会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2 孟昭星;生产力是认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准[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3 刘瑞斌;第一讲 绪论——企业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J];经济问题探索;1984年07期
4 李胜;;论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认识的深化[J];兰州学刊;2007年08期
5 梁东黎;;作为基础理论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评与建设[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6 张昆仑;论劳动对象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7 朱土兴;论生产关系的三层含义[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1期
8 李松龄;;和谐社会的公平效率关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陈勇勤;;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究竟指什么[J];南都学坛;2011年03期
10 艾思奇;改革墢章制度,充分解放劳动人民的Ru造力[J];哲学研究;195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东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评与建设[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2 刘建军;康永祥;马长欣;姚正阳;;陕西省森林固碳增汇功能评估[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方林;;简论编辑生产力[A];学报编辑论丛(第八集)[C];1999年
4 贾治邦;;在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届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词[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届年会专辑[C];1998年
5 赵立魁;;科教影视作品所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6 王宏纲;;坚持以生产力为标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A];改革与探索——吉林省税务科研优秀论文集[C];2001年
7 张茂贤;;山西铝厂的改革与发展生产力[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罗志毅;;与时俱进——从规划层面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2006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6年
9 张英俊;;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系统耦合生产之管见[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罗秉征;;径流对河口近海生产力的影响与研究现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 源;提升国家和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的社会责任[N];楚雄日报(汉);2005年
2 王新磊;绿色GDP需要体制“护航”[N];经济视点报;2006年
3 冯利民;试论当代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标准问题[N];光明日报;2002年
4 丁亚鹏;企业形象也是生产力[N];中国工商报;2001年
5 闵树海;牢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N];辽宁日报;2001年
6 郭朝鑫;尝到“生态生产力”甜头[N];贵阳日报;2006年
7 孙生强;忠实实践“三个代表” 推进生产力不断发展[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8 袁晓明;免费名人博客,是生产力的浪费[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9 世讯 编译;12招告别“救火队员”[N];计算机世界;2007年
10 记者 何晓晴;郑素珍:愉快的员工是生产力[N];民营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萍萍;马克思的合作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冠清;企业制度演进大纲[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3 冷梅;关于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思考[D];复旦大学;2006年
4 张丹华;技术创新战略的理性思考与模式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朱世陆;人类主体经济学探索[D];厦门大学;2008年
6 付洪利;中国财富结构转换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肖兴威;中国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8 罗天祥;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6年
9 吕日;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张兰初;邓小平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观[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献珍;论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2 武珊珊;新媒体背景下公共关系变革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董海浪;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再认识[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文鹏;论分工范畴在唯物史观中的方法论意义[D];广州大学;2007年
5 李玲;论社会历史进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春梅;对社会主义“胜利的革命与受挫的建设”的思考[D];郑州大学;2005年
7 王军华;网络经济下生产的变革与发展[D];郑州大学;2006年
8 贾亚娟;羊草草原不同放牧强度植物功能群多样性和生产力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9 徐伟强;东南沿海木麻黄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生态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10 李德锋;内蒙古多伦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对降水变化的响应[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52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452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