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体系间创新要素流动研究
本文关键词: 区域创新体系 创新要素 创新要素流动 出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2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阐释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的概念,分析了传统的创新要素流动模型,提出创新要素是独立于区域创新体系并可以自由流动的,并据此重构了创新要素的流动模型。研究了创新要素在区域创新体系间的流动问题,提出期望边际创新要素收入是创新要素流动的决定性因素。
[Abstract]:By explaining the concepts of innovation subject and innovation elem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flow model of innovation elements, and points out that innovation elements are independ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can flow freely. The flow model of innovation elements is reconstructed, and the flow of innovation elements among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s studied. The expected marginal income of innovation elements is the decisive factor of innovation factor flow.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航空运输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AJY011)
【分类号】:F061.5;F224
【正文快照】: 0引言经济全球化使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必须在全球层面加强对外联结的广度和深度,也使区域创新体系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要素来发展区域创新体系,解决区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矛盾。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使各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合作不断加强,也为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江,夏雪玲;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与系统演变[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03期
2 高强;朱金福;蓝伯雄;;国内航空公司实施收益管理的博弈分析[J];科研管理;2006年06期
3 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信用环境的营造[J];科研管理;2002年03期
4 张文忠,李业锦;区域创新环境与企业发展研究[J];软科学;2003年06期
5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与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邵云飞,唐小我,张彭良;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分析与对策[J];管理评论;2004年04期
7 刘斌;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02期
8 柳卸林;区域创新体系成立的条件和建设的关键因素[J];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01期
9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J];中国软科学;2001年11期
10 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J];中国软科学;1999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莹;理解创新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王海盛;郑立群;;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测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王树林;区域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J];商业研究;2002年24期
4 谷永芬,刘颖;试析区域市场合作的博弈[J];商业研究;2005年11期
5 刘友金;互联网与集群式创新[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周德军,赵俊红,周琪;建立测绘技术创新体系的探讨[J];测绘软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7 曾雁;西部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创新发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秦夏明,夏一鸣,李汉铃;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顶层设计模型[J];当代财经;2004年12期
9 张凤荣,金俊武,毛薇;区域创新系统与东北地区振兴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10 张凤荣;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制度创新经验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江;集群式产业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李廷勇;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测度与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3 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4 孙向军;知识生产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唐华茂;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李孝全;国家在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杜伟;企业技术创新激励制度论[D];四川大学;2002年
8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D];四川大学;2002年
9 揭筱纹;论中小企业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2年
10 王伟光;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和创新效率差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水平;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邵凤英;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障碍及其政府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陈兵;高科技园区创新平台构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张帆;基于知识网络的产业集群技术能力增长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金玉玲;基于三螺旋模型理论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6 王太祥;石河子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5年
7 张明;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政府支持系统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8 张营;基于学习型区域的区域学习机制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9 王永利;山东省东营市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李红英;小城镇产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性”力量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亚男;关于区域创新环境的理论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01期
2 刘友金,黄鲁成;产业群集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3 朱清海,李崇光;产业集群、金融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J];科学.经济.社会;2004年03期
4 李晓璐;周志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体系评价及提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J];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02期
5 衡孝庆;;技术创新的社会生态系统[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年04期
6 朱苑秋;谢富纪;;长三角大都市圈创新要素整合[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1期
7 连燕华;国家创新系统的一种新的分析框架[J];科学学研究;2000年04期
8 官建成,刘顺忠;区域创新机构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年02期
9 虞晓芬,李正卫,池仁勇,施鸣炜;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现状与原因[J];科学学研究;2005年02期
10 罗守贵,甄峰;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丹;产业技术创新传导机理及测度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荒;;关于区域创新体系中几个关系的界定[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3期
2 田红娜;佟光霁;;营建区域创新体系 推动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J];商业研究;2007年07期
3 张网成;刘畅;;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创新层次与主体问题[J];经济师;2008年01期
4 罗双双;曾献东;;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的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28期
5 涂成林;;关于国内区域创新体系不同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01期
6 杨文;吴一丁;;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以新疆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7 周晓艳;葛健;马丽仪;;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中国区域创新体系效率实证[J];经济管理;2009年03期
8 陈广胜;许小忠;徐燕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特征与主要类型:文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9 胡凯;朱惠倩;;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基于DEA的绩效评价[J];商业研究;2009年05期
10 田红娜;;基于创新主体引导的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营建模式[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良强;郑雨苹;周颖;;区域创新体系对产业集群发展的适应性评价研究[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施祖麟;毕亮亮;;长三角城市群的联动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及“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陈汉欣;;深圳努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戚ng;;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谷慧玲;;河北省工业聚集与城市化互动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6 万劲波;张琳;;论创新发展战略预见[A];第五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交流会暨全国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卢立峰;李兆友;江山;;产学研合作对推动沈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作用及对策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8 蒋钟伟;;美国绿景环特国际太阳城低碳产业园[A];2011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年会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 李东升;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N];南宁日报;2010年
2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又增十六个[N];中国信息报;2010年
3 王新佳;三项突破力塑创新环境[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4 记者 陈淦璋;长沙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N];湖南日报;2010年
5 记者 沈强;创新型城市试点范围扩大[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6 记者 姚雯;16个城市获准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7 邹祖烨 刘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兴未艾[N];光明日报;2004年
8 郑小红 王艳秀;创新保持活力 十大创新城市深圳居首[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9 记者 冉晓利;厦门入围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计划[N];福建工商时报;2010年
10 李玉成;路途[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红娜;中国资源型城市(地区)创新体系营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2 姜东明;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李群;基于资源流动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4 徐晟;专利申请驱动因素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5 冯庆斌;基于群落生态学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刘刚;中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温新民;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8 王琦;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贵先;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张庆滨;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军;基于耗散结构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虹;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D];天津大学;2004年
3 赵品华;济南市技术中介机构运作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周瑜;区域创新体系对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莫晓燕;区域创新体系建立与能力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孔翔燕;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7 孙国会;基于DEA的河南区域创新体系效率评价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王丽丽;基于SFA模型的我国东部沿海各省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年
9 李菁;区域创新模式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10 仇杰;江苏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62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462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