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消费观念形成的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18-01-28 09:40
本文关键词: 消费社会 无意识 符号价值 意识形态 出处:《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日常生活表现出的诸种特征是人的理性意识与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机制的现代转型,日常生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现代社会,消费活动异常活跃,同时消费逐渐从实体性意义中解放出来,一种能标示主体身份、地位的符号性意义被发掘。消费意义的这种转变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并形成一种符号消费的观念,即将商品的符号意义作为进行现实消费的重要动因。此外,形成符号消费观念的过程表现为在人脑中自然形成的无意识过程,这与消费社会中流行的意识形态具有内在关联。在当代中国,符号消费观念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这对发展经济是有帮助的,但也要避免形成一种以过度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消费主义观念。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ily life are the result of human's r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irrational factors. With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mechanism,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field of daily life. Consumption activities are extremely active, while consumption is gradually liberated from the substantive meaning, a kind of identity can be marked.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status has been discovered. The change of consumption meaning has gradually changed people's daily life habits and formed a concept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In addition, the process of forming the concept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is the unconscious process formed naturally in the human brain. This is intrinsically related to the popular ideology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oncept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exists within a certain range,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But also to avoid the formation of an excessive consumption 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onsumerism.
【作者单位】: 北方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后危机时代中国消费问题的哲学反思”(项目编号:2013M53084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14.5
【正文快照】: 资本主义生产机制的现代转型引起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无历史性规定的日常的生活,而是特指现代工业生产条件下被深深地打上现代生产方式烙印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现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与通常意义上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寒松;;绿色与人的生活[J];科技潮;2000年07期
2 李卫华;;“创新”内涵的三层拓展与社会意蕴[J];理论前沿;2009年09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国庆;和谐社会的社区基础[N];中国社会报;2004年
2 老弥;乐活:从纸上到手上[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唐宋;一本词典见证时代变迁[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荣清;批判与建构: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韦妙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70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470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