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范畴
本文关键词: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所有制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出处:《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生产方式最大量出现的含义之一是生产关系,即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的广义的生产关系,或者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总和"、"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而不是仅在生产领域中发生的、与交换、分配关系并列的狭义的生产关系。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还是劳动过程、劳动方式,实际上都是以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无论把生产方式定义为结合方式或劳动过程、劳动方式,都无法说明它是独立于生产关系之外,同生产力、生产关系并列而且决定生产关系的中介环节。否定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极易导致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错误,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Abstract]:One of the meanings of the largest appearance of the mode of production is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hat is, the generalize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including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exchange,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Or what Marx called "summation of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soc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not only in the field of production, but also in exchange, The combination of workers and means of production or the labor process, or the mode of labor, are in fact all parts of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No matter whether the mode of production is defined as the mode of combination or the process of labour, the mode of labour does not mean that it is independent of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is identical to the productive forces. The negation of political economy taking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can easily lead to the mistake of denying the socialist public ownership, so we must be on high alert.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F0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家祥;;生产方式概念含义的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大刚,刘峰,刘卫儒;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张富良;论邓小平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 余松;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阿坝师专教育改革和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王玉琼;《共产党宣言》的真实价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6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7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8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9 李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浅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10 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朱志敏;;新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和经验[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9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涌汶;重新解读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J];探索;2003年04期
2 凌振华;;试论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的方法和意义——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谈起[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3 廖萍萍;;马克思合作思想的新视角[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4 赵家祥;;生产方式概念含义的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陈立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兼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J];税务与经济;2008年04期
6 陈勇勤;;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究竟指什么[J];南都学坛;2011年03期
7 王孔雀;唯物史观重要范畴新观点述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4年04期
8 王孝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J];天府新论;2003年02期
9 周树森;;“基本矛盾”这个概念是科学的[J];哲学动态;1979年08期
10 巢峰;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吗?——与方文同志商榷[J];社会科学;198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2 刘进田;邓武红;;论马克思哲学的法哲学特质[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奎良;;唯物史观的当代课题(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雅林;;“生活/生产”互构: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体系的再解读[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鲁绍臣;;P·安德森国家理论的启示与困境[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鲁绍臣;;佩里·安德森的历史唯物主义“图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7 陈伟;;科恩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分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8 马晓辉;李荫榕;;社会信息化对生产方式的影响[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孝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辩证关系之新见[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孝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辩证关系之新见[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尚文;恩格斯所看到的美国[N];文汇报;2000年
2 世科;吴英:对唯物史观基本解释模式的重新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常绍舜;唯物史观的层次性[N];社会科学报;2001年
4 郭军 河南财经学院教授;完善生产关系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文魁;要多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生产关系问题[N];贵阳日报;2006年
6 吴英;对马克思“分工—阶级”理论的再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徐圻;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N];贵州日报;2006年
8 常修泽;论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人自身解放发展的互动[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9 庞元正;创新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N];人民日报;2006年
10 张绪文;马克思如何分析历史现象[N];学习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伟;信息技术视域中的社会生产方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孙大鹏;自然与技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D];复旦大学;2003年
3 吕文林;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4 冷梅;关于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思考[D];复旦大学;2006年
5 刘士文;创新实践社会发展动力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徐彦伟;表象与询唤[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李成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本学解读[D];清华大学;2008年
8 李凯;唯物史观的因果解释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张艳芬;詹明信文化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3年
10 付畅一;《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小宁;所有制、产权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丽娟;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生产”范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影;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评析[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陈琳;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哲学意蕴[D];辽宁大学;2011年
5 刘曼丽;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生态危机[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徐震;简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改造[D];苏州大学;2003年
7 阳春花;阿尔都塞历史科学思想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6年
8 张均德;论马克思的实践生产力观[D];西南大学;2007年
9 戚盼姣;浅析马克思生产力发展理论的得失及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董玲;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与中国传统和合社会观之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18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18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