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对比速度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18-02-26 12:54

  本文关键词: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对比速度 消费资料 可变资本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马克思 出处:《学习与探索》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对比速度问题,有助于加深对于很多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性问题的理解。目前中国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宏观经济总量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障碍,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的主要表现。重新探讨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对比速度问题,对于中国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基本矛盾的作用下,工人阶级只能得到代表可变资本的那部分消费资料,因此它的社会再生产受其相对狭小的消费基础的限制,发展中必然受到经济危机的破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社会再生产,把消费资料的增长从可变资本的限制下解放出来,使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speed of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major categories of social production will help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any macroeconomic aggregate balance and structural problems. 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macroeconomic aggregate is not balanced. The unreasonable economic structure is not only a major obstacle to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the backwardness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hina to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stable economic growth. The working class can only obtain the portion of consumption data that represents variable capital, so its social reproduction is limited by its relatively narrow consumption base.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and possible to carry out social reproduction under the socialist system, liberate the growth of consumption materials from the limitation of variable capital, and make the national economy grow steadily and rapidl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课题”(11JZD004)
【分类号】:F091.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4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5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动型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琳;;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三题论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高伟;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述舜;对马克思纯粹流通费用补偿论述的理解[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2 刘东升;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再认识[J];学术论坛;1993年03期

3 郭萍;;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读后[J];读书;1981年05期

4 胡逢吉;;马克思研究再生产理论的前提[J];学术月刊;1981年11期

5 王慎之;肖永年;;魁奈的《经济表》和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J];经济科学;1983年01期

6 鲁明学;对马克思“经济表”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1986年01期

7 田葆贤,赵海成;比较马克思和魁奈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异同[J];东岳论丛;1986年04期

8 熊泽成;究竟如何理解“重建个人所有制”[J];社会科学;1990年01期

9 曹新;;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研究[J];河北学刊;1996年05期

10 彭五堂;;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经济问题;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远朋;;当代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2 赵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种新阐释——理想和现实的结合[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周德海;;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黄文忠;;关于马克思“8倍于本人劳动”的论述——怎样界定多元所有制经济结构中的起始点资本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5 胡世祯;;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190周年[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夏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消费异化的运演逻辑——与鲍德里亚的一种对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张新平;刘思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视域下绿色经济再生产理论模式探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8 吴栋;吴晓明;王力;;科学地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吴栋;吴晓明;王力;;科学地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邹东涛;;马克思的竞争理论之我见[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宫希魁;重温马克思的“流动人口”说[N];经济参考报;2009年

2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孙亮;金融危机“捧热”《资本论》“火”了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解保军;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探微[N];光明日报;2006年

4 中央编译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李惠斌;对马克思关于“私有制”、“公有制”问题的再解读[N];北京日报;2008年

5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步德迎;萨缪尔森与马克思的经济学[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6 李华芳;与马克思一起对话亚当·斯密[N];东方早报;2010年

7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卢周来;福特,马克思,中国经济学家[N];中国经营报;2008年

8 胡为雄;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的论述(中)[N];学习时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军利;走出误区 突破盲区 更大程度地把经济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N];乐山日报;2009年

10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陆晓光;在“商品”与“细胞”之间[N];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2 孙彪;李嘉图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评述[D];吉林大学;2010年

3 俞志;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崇辉;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徐祥军;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与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6 刘益;公有制市场经济内生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7 赵辉;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动态[D];南开大学;2009年

8 徐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基础[D];复旦大学;2003年

9 赵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梁玉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军;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格日勒图;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3 柴秀波;马克思的“劳动”与“实践”概念辨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杜长征;马克思恩格斯第三配置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高惠芳;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城乡关系问题[D];兰州大学;2008年

6 于雅;经济人和经济发展—批判与反思[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7 邢华彬;论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与现实[D];南开大学;2011年

8 王瑶;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金融危机成因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9 牛鸣飞;《资本论》第一卷所使用的还原思维法[D];西北大学;2011年

10 谢冬华;论马克思的经济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38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38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9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