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场均衡论的反论与反思
本文关键词: 供给 需求 均衡 反论 反思 出处:《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发现,古典主义经济学乃至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奉行的市场均衡模型(包括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并非白璧无瑕,关于这一模型的经典著述中隐含着许多反论,而右下斜(斜率为负)的供给曲线以及右上斜(斜率为正)的需求曲线是这些反论的核心。这些反论促成了如下反思:供给价格不等于边际成本;供给表并非来自实践,而是来自传统供给法则的主观拟断;边际收益递减并不决定供给曲线的右上扬,相反倒决定了供给曲线的右下斜趋势,而边际收益递增则决定了供给曲线右上斜的趋势。以上反思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市场均衡模型并非马歇尔的那个交叉,真实的模型中至少应当包含着右下斜的供给曲线和右上斜的需求曲线。
[Abstract]:It is found that the market equilibrium model (including general equilibrium and partial equilibrium) pursued by classical economics and even neoclassical economics is not flawless. The right lower oblique (negative slope) supply curve and the right upper oblique (positive slope) demand curve are at the heart of these counter-theories. These counter-theories lead to a reflection that the supply price is not equal to the marginal cost; the supply table does not come from practice. The decline of marginal income does not determine the right rise of the supply curve, on the contrary, it determines the downward right oblique trend of the supply curve. But the increasing marginal income determines the trend of the upper right side of the supply curve. The above reflection draws a basic conclusion: the market equilibrium model is not Marshall's crossover. The real model should contain at least a right-right oblique supply curve and a right-top oblique demand curve.
【作者单位】: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
【分类号】:F014.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对电力多经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张本英;评英国“1830年代理论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单福东,余谦;中国近代闭关锁国外贸政策的成因及其历史借鉴[J];安康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4 晏智杰;自然资源价值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刘喜珍;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袁欣;中国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5年12期
7 王美桃;王海龙;吕瑞亨;;规模经济文献综述——以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业为例[J];北方经济;2006年24期
8 唐江桥;;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渊源[J];北方经济;2007年02期
9 严明;;文化视阈内的节约经济——关于节约经济的文化思考[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10 何雄浪;江传彬;;社会主义新分配方式探析:按人力资本贡献分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福财;甘国华;;市场失灵与教育产业的政府规制[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萧鸣政;饶伟国;;基于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思考[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星云;;高校教师流失的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陈诗达;;完善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角色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5 王万茂;严金明;;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理论问题的探讨[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土地学会土地利用分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6 李建德;;平等或不平等的效率分析——论新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公正观[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7 刘刚;;生产方式变革中的逻辑关系——不同分析框架的比较和新框架的提出[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8 杨文进;;“价值转型”的逻辑乱源——绝对量与相对量的混淆——略论“实体性价值论”与“生产关系性价值论”的不可统一性[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刘志广;;“自由交换-掠夺”视野下《资本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人性”的政治经济学探索[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杨玉生;;马克思的“转形”问题和斯拉法的标准商品——对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阿吉特·辛哈观点的评述[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来生;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2 郝硕博;所得课税的经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3 刘伟德;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对就业率影响及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4 尹智雄;员工持股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D];浙江大学;2001年
5 徐良平;金融媒介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6 寇全安;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7 姚慧琴;经济危机成因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8 顾为东;产业结构调整的资本支持战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9 杨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10 李洪天;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收益率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胜军;关于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双要素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
2 孙德明;林业企业技术创新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3 王彬;亚当·斯密伦理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冰;港台经济体制、政策及其效果比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1年
5 熊吉峰;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6 杨军;独立审计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7 龚文海;人力资本产权及其制度创新[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8 梁欣然;论风险投资及其在我国的发展[D];安徽大学;2001年
9 肖彦山;经济法基本原则及其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10 李会;斯密“经济人”的哲学思考[D];郑州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景山;;生存发展需求与供给关系的数理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年01期
2 博雅;;被误解的桔子[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1年07期
3 王国定,刘雄;论需求与需求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4 刘平;;对传统供需曲线的反思[J];现代营销(学苑版);2007年02期
5 岳新贤;;弹性理论初探[J];上海经济;1994年04期
6 白景山;;生存发展价值的内涵及其变动趋势分析[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张二寅;;供求定理的逻辑缺陷与价格解释[J];中国物价;2007年01期
8 李瑾;;竞争与买方市场条件下实际短期供求均衡模型构建——对传统供给法则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薛兆丰;;需求定律的洞察力[J];书城;2000年02期
10 赵永红;;对商品供求规律的重新解读[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仁君;价低为何买者众[N];海南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陈挺;决定需求的五大因素[N];中国农机化报;2002年
3 飞非;提价是赚钱的信号[N];中国商报;2002年
4 知名财经专栏作者 胡飞雪;圣诞苹果·情人节玫瑰[N];上海证券报;2011年
5 黄毅整理记录;张五常:“需求定律”新解[N];经济参考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徐伟 实习生 位立云;完善公共服务须扩大公众参与度[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7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 邹至庄 左浩苗助理 翻译;教育的需求函数[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8 何全胜;“新价格理论”的作用原理[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9 南方日报评论员;亚运门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N];南方日报;2010年
10 崔殿超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凯恩斯的总供给分析未流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贤旺;理性经济泡沫:需求和供给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55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55024.html